「農本方」母公司培力控股(01498)主席陳宇齡一直提倡中藥現代化,在本刊訪問中,他獻妙計掃除行業兩大障礙。一、效法法國人種葡萄,嚴格控制中藥原產地,以杜絕內地異地亂種現象;二、中美關係緊張,他早作部署,在美國收購針灸草藥企業,並以「東方醫學」包裝出口中藥,規避貿易壁壘。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究別人眼中,陳宇齡有股「儍勁」,正如他自己多次講過,如果當初專心做保健品,或許公司可以提早幾年上市了。除了因為情意結,亦因為他有一番抱負,想幫助中藥行業跨越兩座大山:第一、被詬病缺乏科學驗證;第二、走不出華人圈。
主流醫學界對中藥成效充滿懷疑,他則認為「真金不怕洪爐火」,經常邀請西醫教授參與中成藥的研究。「最初他們幾乎不想和我傾偈,話中藥唔得。後來他們自己把藥拿回去做測試,半年後發現有效,才再次聯絡。」他指出,現在做中藥跟西藥一樣要經過三期臨床,走科學驗證之路。「內地註冊中藥比西藥更難,既要符合中醫專家,又要符合西醫專家,順得哥情失嫂意,每年只有一兩隻新中藥獲批。」
培力在行內以高品質著稱,陳宇齡打趣說,做自己的員工「很慘」,因為每年都要面對一個「大考」。由於生產基地在廣西,為防內地員工作假,他同時登記了中國生產質量管理規範GMP、澳洲藥物管理局TGA及美國藥典USP三個國家的標準認證。前者每五年檢查廠房一次,後兩者則兩年一次,變成幾乎每年都面對一個嚴格審查。「這些機構會派人到廠房現場check,看紀錄。我們的系統是cross checking,好難出蠱惑。」
內地中藥亂種成災
雖然不惜工本做大量研發,又力求製藥過程嚴謹,但是陳宇齡覺得這樣仍未足夠,強調中藥必須從源頭做起。2017年,他在貴州丹寨收購了一個面積相等於499個足球場大小的中藥材種植基地,「踩過界」種中藥。
自從內地中藥市場開放以後,藥材變成了農副產品,農民種藥不再受到藥監部門規管,中藥品質參差。
另一災難,是自從種植中藥被列入扶貧政策後,一些唯利是圖的商人眼見商機,不惜揠苗助長,例如空前密集地大規模種植、濫用農藥、除草劑和打激素,以及提早收割出售等。
另一問題是胡亂種植,「第一、種源未必對,例如用亞當歸種子種當歸;第二、異地種植,例如把東北人參拿到廣東種,兩地土壤、氣候差異極大,導致藥材性狀變異和成分含量不夠,藥效大降。」
中藥材歷來講究原產地,稱為「道地」,是五千年來通過實踐摸索出來的規律,「等於是一個跨越千年的臨床試驗(clinical trial)」。陳說:「古時的中藥是野生採的,穩定性比現在強很多,因為不會種到『亂晒坑』。」
他獻出一條妙計,認為可以參考法國人種葡萄的做法,對中藥原產地作嚴格要求。「即使是同一個地方出產的紅酒,不同年份的價格亦可相差很遠,因為每年陽光、雨水不同,更何況在不同地區種?」他建議,官方應規定只有某個地區才能種植某種中草藥,違者要受到懲罰。「只有在法國香檳區出產的才可叫Champagne,其他地方出產的只是Sparkling Wine。」
針炙突破貿易壁壘
中藥發展的另一個難題是無法「走出去」。由於中西醫藥系統不同,歐美國家對中成藥設下不少貿易壁壘。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統計,2017年中國中藥類產品出口金額僅為西藥的約十分之一。中美貿易戰下,中藥出口前景更不明朗。
陳宇齡早有部署:早於多年前,他已經知道「明刀明槍」輸出中藥很「執輸」,於是轉攻在美國大行其道的「針灸」市場。現時美國約有4萬名持牌針灸師,專業資格等同物理治療師,醫療費用可報銷保險。「針灸師多數是年輕人,他們要懂60款中藥,因為要開藥給病人。」
看準這個「突破口」,培力於2017年全資收購美國加州的K'An Herb Company Inc.(「KAN」),這家公司擁有30年悠久歷史,製造逾300種中草藥配方產品,並銷售予美國及歐洲的分銷商及針灸師。「我已經留意了這家公司超過10年,直到老闆年紀大了才願意賣給我。談判中途,有一個股東還去世了,差一點close不到個deal!」陳宇齡開心分享這個「執到寶」的經歷。
他計劃以KAN這個品牌代替「農本方」打入外國市場,以規避貿易壁壘,「把原料運到美國,在當地生產」,日後更會開設KAN連鎖針灸診所,聘請外籍針灸師,同時賣保健品。「診所會開在方便和新潮的地區,絕對不是China Town。」
美國反中情緒高漲,他稱可能會採取一個更中性、更友善的名稱包裝產品──東方醫學(oriental medicine),而不是直接叫中醫。「東方醫學範圍較廣,包括南韓、日本等,但其實都是中草藥。」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6月號《無痛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