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解密檔案:北愛劃地招550萬港人
2020年6月26日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港版國安法」如箭在弦,香港生死未卜。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Johnson)豪言將接收300萬持BNO港人,不惜「作出簽證制度歷史上最大改變」。不過,本身「脫歐」在即,要說服英國人接納如此龐大的新移民,並非易事。

其實,早在三十七年前,英國雷丁大學(Reading University)社會學學者戴維斯(Christie Davies)已提供答案──在英國境內,建一個新香港,收留港人!

移植香港  化解種族仇恨

那時未有《中英聯合聲明》,戴維斯卻已斷言「一切承諾都是空頭支票」,「香港沒有未來」(Hong Kong has no future on its present site)。

他遂提議在北愛爾蘭的阿爾斯特(Ulster)劃出一片土地,讓550萬名港人集體移民。這個前衛構思,得到北愛爾蘭官員的高度關注及討論。本刊記者從英國國家檔案館,翻出一份1983年的解密檔案,標題已透露玄機──「移植香港到北愛爾蘭」(The Replantationof N.Ireland from HongKong):

公函中,時任北愛官員費格遜(George Fergusson)夾附剪報,寫滿兩頁紙、鄭重向英國外交大臣斯諾謝爾(David Snoxell)推薦戴維斯的計劃。他相信將港人移入北愛,能夠成為「第三勢力」,緩和當時新教徒與天主教徒之間的衝突。其時愛爾蘭已經脫離英國獨立,北愛雖然得以保留,內部卻出現嚴重的宗教和種族撕裂。「假如移植計劃得以推行,對於彰顯聯合國的開明大有好處。」費格遜寫道。

他考慮周詳,甚至提及天氣、環境適應問題,並以50個越南華橋家庭曾被安置到北愛為例,推論港人有能力在嚴寒的氣候中生活。「我不確定是否需要找一個類似維港、九龍或新界的地方?」留下這個疑問後,他總結:「我們看到計劃的優點。」(We see real advantages in taking the proposal seriously)。

可惜,斯諾謝爾兩星期後回覆,表示擔心計劃會引發類似越南船民的風險,甚至導致北愛原居民流離失所,令局勢更為複雜。行文之間,可見他對香港認識有限,竟形容香港人「主要是漁民、海上人家」,對計劃有所保留並不奇怪。

蘇格蘭建新「特區」

不過,1989年六四事件後,一個名叫亞當史密斯學院(Adam Smith Institute)的英國智庫舊事重提,但更為激進,建議在蘇格蘭西岸劃出一片土地給香港人,並且是實行「一國兩制」的特別行政區。史密斯學院來頭不少,當時深受戴卓爾政府信賴,過去曾接納過超過60個提議,例如在蘇格蘭徵收人頭稅。

研究員馬森(Douglas Mason)在長達24頁的報告書中解釋,香港缺乏天然資源,早期人煙稀少,卻由於小政府、大市場,自由港和低稅制而產生經濟奇跡,其他地方為何不能複製?至於選蘇格蘭,是因為其政治穩定,地廣人稀,又與香港有密切貿易往來。港督之中,麥理浩、衛奕信就是蘇格蘭人,滙豐創辦人修打蘭亦是。

報告估計,開發區一半以上的房屋由香港移民自費興建,另需每年五億英鎊建設租住單位、二億五千萬英鎊興建各種工商設施,部分開支由香港政府負擔。

馬森力陳方案可達致四贏:一、刺激世界經濟增長;二、顯示英國對港人盡責;三、為港人謀後路;四、警惕中國政府善待香港。

「特設城市」取經香江

儘管在政治壓力下,此建議被打入冷宮,但是30年來,這個自由派智庫仍然對港人念念不忘,上年8月反修例期間再次撰寫報告,呼籲英國政府給予97前後出生的全部港人居英權,並重新考慮寫於1989年的「新香港」方案。

記者成功聯絡上該智庫,但遺憾馬森已經過身,高級研究員Samuel Bowman繼承其遺志。

「馬森先生很有遠見,30年前已經預見到就算中國開放,都會違背對香港的承諾。」曾任職史密斯學院行政總監、這位後輩近年積極倡議「香港2.0」的計劃──在英國建一個港人「國際特設城市」。(待續)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7月號《別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