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放榜:香港中醫的鐵達尼極限?
2020年7月22日

黃子華曾說:「為甚麼《鐵達尼號》電影那麼浪漫?除了談情之外,不用為錢而煩...... 單這樣就已經非常浪漫了。但這浪漫...是種極限,稱為鐵達尼極限。」中醫界正面臨類同景況,願跟DSE學子分享,提供選科的參考思量。

一)中醫希望之舟未能告捷
多年來施政報告均有中醫發展計劃,彷彿一艘希望之州,讓傳統行業再放光芒。近年中醫市場略為有進,然而中藥港未能實現、中醫院規模有限、中醫服務亦遲遲未納入公營。雖然今届政府已踏出第一步把中醫納入公務員醫療,但離完整規劃仍有距離。

二)中醫希望之舟超載:人力資源缺乏規劃
一般醫療院校都需要把畢業生的薪資和工作狀況納入其「關鍵績效指標」(KPI,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例如香港3所中醫學院。然而在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認可的全國接近30所院校中,有個別似乎未把香港學生納入其評核。並在近年免試招生政策帶來更大擴招,與業界意見呈相反方向,多位註冊中醫學會前輩早已言明香港中醫界將會出現學歷錯配。

在2017年《醫護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下稱《報告》),指出到2030年中醫仍會人手過剩,然而《報告》未納入非本地畢業生,現實情況將更惡劣 。通過執業資格試並獲註冊的非本地培訓畢業生人數近年不斷增加,於2016至2019年,分別為114、102、190及224人,而每年本地大學約70名本科畢業生通過考試。即按趨勢,《報告》在只納入25%實際投入人手下,仍指出會人手過剩,反過來即是50-75%考獲執照者在其推算中屬過剩人手。

三)中醫希望之舟目前的兩大冰山:惡性競爭與西醫管治
本文書寫的主因是《報告》推算有誤而未見修正,恐防誤導。實際香港由西醫主導和書寫的報告,漠視業界聲音和當代學術早屬常態,甚至劣化中醫的醫教研體系變成「中西醫結合」或扭曲了的「另類循證醫學」。吾等早已呼告,但業界敢怒不敢言者多。同時業界面對惡性競爭,如低價低藥量治療、各種跨張不實和低俗宣傳,在規管制度的中醫主體性不足下更顯泛濫。這兩座冰山,不單影響中醫發展和形象,亦早已影響市民獲得合理質量中醫服務的機會。

四)重新掌舵:宏觀調控優化規管
在國家醫療制度下,醫療人力資源有調配調控。中醫界需要與國家教育部協調,對未來新入學人數進行宏觀調控,重新掌舵,讓培訓重回規劃的良性方向。並且在中醫院發展及中醫規管和評核事宜,以中醫學術為核心,讓中醫在中醫體制中恢復主體性,對中醫代表和委員作出學術評核,合理分配均衡發展。中醫院籌備組和中醫藥處已突破身份限制,綜合歸納意見,首次把真正中醫學術置於中醫規劃中,然而客觀上仍需深化工作,也需更多中醫學術人員加入。

五)審慎樂觀:有志中醫者上船前應考慮-
客觀環境下,中醫不「發財」,但尚可安身立命自食其力。若同學依然有志於中醫,我們分享幾個讀中醫所需的條件。

1. 以人為本:從醫需具備溝通能力,中醫強調個體化治療,需要細心耐性走進病人的世界去理解。既要同理心,也要在工作壓力下保持熱情。
2. 良好中英文:中醫體系涉及大量古書,香港臨床環境裏需要面對各種西醫醫療報告和檢驗單,需要一定中英文基礎。
3. 哲學功夫:中西醫學體系及認識方法不一樣,但學生需同時把握中西醫知識,,故此需掌握中西哲學和體系的差異,逐步建立出中醫知識為核心的臨床技術。
4. 生涯管理:不同院校的課程内容、教學方針和師資都有差異,需要瞭解自己的價值和選擇。也要瞭解香港中醫薪酬和註冊護士及西醫均有差異。
5. 心靈手巧:在社區醫療中痛症比例較多,習好針灸骨傷對本科畢業生在職場有一定優勢,這除了頭腦外,還需要身體能力的養成。
6 . 刻苦耐勞:內科處方需要精研經典和中藥,甚至需要親自制藥的能力;針灸骨傷在讀書外也需要鍛煉身體強度。專心勤奮樂在其中,方可成功。

六)總結:中醫極待根本性改革
在下對中醫行業有深厚感情,今日得以正常工作全賴中醫藥,也是業內小數香港本科畢業後赴京訪師的全職研究生,亦有幸獲國家教育部獎學金。從北京回港,發現香港中醫步伐落後,並常漠視當代中外研究。國家《中醫藥國情調研總報告》早已關注和釐清業界問題,各種新政策逐步展現成果,並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獲得重大成果。然而香港中醫的醫教研和專業規管依然原地踏步,甚至呈現倒退。政府有必要真正把中醫納入公營,連結市民和業界。教資會也需要為中醫藥研究重新定位,改變單一利益鏈,加入真正中醫評核和資金,讓中醫回歸中醫學院。未來更需要各方㩗手合作,為中醫藥事業的繼往開來打開一條新路。

撰文:林振邦博士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博士(主研:中醫哲學)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及生物醫學(榮譽)雙學位課程畢業生
香港註冊中醫師, 國家執業中藥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