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星陳啟宇:創新但不盲目
2020年10月27日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現年48歲的陳啟宇是復星集團醫療健康板塊的掌舵人,見證了企業的轉型。1993年復旦大學遺傳學專業畢業後,次年加入復星,2005年已獲委任為復星醫藥董事,2010年擔任董事長。在其領軍下,復星醫藥頻頻對外擴張,打通醫藥健康全產業鏈;核心業務是藥品製造與研發,亦覆蓋醫療器械與醫學診斷、醫療服務、醫藥分銷與零售。

在本刊電話訪問中,陳啟宇分享了新冠疫情如何顛覆傳統看病模式,以及隨之而來的新機遇。

疫情期間,醫療機構變成高危地點,加上政策「拆牆鬆綁」,內地網上看病的人數突飛猛進。根據國家衞健委今年3月透露的數據,其轄下醫院的互聯網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第三方網上平台的診療諮詢也比同期增長了20多倍。

以前網上醫療只停留在預約掛號等簡單的服務層面,如今卻擴展到醫藥層面,例如網售處方藥、在線問診等;某些城市亦由原本只適用於覆診,開放為首診亦可。醫保亦把常見病、慢性病的網上覆診開支納入報銷範圍。

解決「看病難、看病貴」

陳啟宇預測,線上醫療是長遠趨勢,特別是對於慢性疾病的管理。眾所周知,由於醫療資源緊絀且分配不均,內地某些地區的病人要穿州過省看病;許多慢性病人或老人排隊3小時卻只見醫生5分鐘。網上醫療有望紓緩「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皆因由掛號到提交病歷,再到醫生問診、開方、處方審核,以及下單買藥,全程可少於20分鐘,藥物由快遞送上門。

陳指出,為了方便在家看病和養病,居家醫療技術和設備需求大增。「例如驗血可在家做,找人上門收集,再拿到化驗所。」

至於實體醫療機構,則可集中資源處理奇難雜症和做手術,「例如照X光、做放療、做手術,或者你要去見一個特別知名的專家教授等。」醫生會由現在坐在診症室等候病人,變為主動出擊,在線上尋找或競爭病人。

「原來我們線下的醫院是區域性的,例如禪城醫院是目前中國最好的私立醫院,它主要服務佛山的老百姓,但現在通過互聯網醫療,就可以面向全國。」他的目標是建立一個打通醫、藥、險的全國網上服務平台。

藥企洗牌  汰弱留強

除了發展線上醫療,復星的另一個策略是研發創新,「包括自主研發、引進新技術平台,以及做一些創新的合資公司,例如我們的細胞治療產品(CAR-T)和達芬奇手術機器人都是合資經營的。」陳說。

中國藥企創新能力不足一直為人詬病,目前國內醫藥市場以仿製藥為主,佔比達63%,創新藥僅為3%。為了鼓勵藥業投入創新和轉型,近年政府不僅加快新藥審批以及外國新藥入口速度,2019年開始更推出藥品「帶量採購」政策,以大幅降低藥價達致汰弱留強,亦使藥企必須持續創新,側重臨床研究才能站穩陣腳。

醫藥投資周期長、風險高,陳啟宇卻堅定表示並不害怕。其實復星早在10年就投了兩個創新藥企,分別是做小分子化學藥平台的復創醫藥和做大分子生物藥平台復宏漢霖,目前這兩家公司已經進入收成期。「復星一直堅持做對的事、難的事、需要時間積累的事。」

他補充:「還要聰明、高效地去堅持。」除了「擲錢」,控制風險更靠技術能力和科研平台。「你有平台了,第一個藥不成功,可以做第二個、第三個、第四個。如果你找一幫人只做一個藥,風險就很大了。」

雖然近年國內科研進步不少,但他認為必須「打開自己的眼光,去接觸和了解全球最前沿、最新、最好的科技。

復星一直沒有放棄向海外「尋寶」,例如投資國際著名學府的孵化器、以色列創新基金,並不斷尋找併購、收購、合資、合營的機會。他強調,創新不能盲目,下手精準才能壓低機會成本。「你要掌握每一個賽道的精準資訊,一旦某個技術馬上突破了,風險期過了,我們才進去引進技術。」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10月號《FAAG泡沫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