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鐵拳出擊 科網巨頭國進民退
2021年2月2日

多年來「雙馬」各自坐擁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半壁江山,今次突然受到反壟斷風波衝擊,非常考驗兩人的政治智慧。(法新社圖片)
多年來「雙馬」各自坐擁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半壁江山,今次突然受到反壟斷風波衝擊,非常考驗兩人的政治智慧。(法新社圖片)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山雨欲來風滿樓。繼螞蟻集團世紀IPO臨時叫停,中國互聯網民企再遇「黑天鵝」!話說去年「雙十一」前夕,國家市場監管局發布《關於平台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表一),投資界憂慮新監管對相關企業的影響,兼且遇上新舊經濟股輪動,一眾平台經濟股立即插水。

消息傳出當日,騰訊(0700)、阿里巴巴(9988)、美團(3690)、京東(9618)及拼多多(美:PDD)迎來小股災,5間公司市值單日總共蒸發超過9100億。處於風眼的阿里巴巴領跌多月,雖則早前「受惠」於公司創辦人馬雲親自現身,股價即日反彈近一成,比較之下仍是最傷(見圖)

中央突然拿出反壟斷大棒,引來坊間無限想像。在港大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看來,卻是自然不過,「中國以往的政策都是變來變去,今次改變不奇怪。」他更關注這次政策轉變,背後透露出什麼訊息。

官媒一致解讀為增加競爭、促進平台健康等等,並且連日就事件撰文「助攻」。去年平安夜,《人民日報》刊登文章,形容反壟斷是「關係全局的緊迫議題」,指出立案調查平台公司,有助規範及發展線上經濟,「讓互聯網行業在法治軌道上更好前進」;並提及近年歐美亦有針對FAAG反壟斷調查,形容是「國際慣例」。

主旋律以外,陳志武有另一個觀察—中國《反壟斷法》並非今年才出現,為何偏偏現在才高調指控互聯網公司?「好像一下子想起來了!原來我們都有這個法律。」他意味深長地說:「中國反壟斷,更多是別的原因。」

早於2008年,中國已經實施《反壟斷法》,但這類互聯網公司不僅一直相安無事,更在「中國式防火牆」的特殊環境下迅速發展,獲得官方背書支持;直至前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會議時,依然提出支持平台經濟健康發展,藉此推動產業升級。

「20年前,全球互聯網剛剛起步,中國是非常鼓勵平台公司、電商、網絡搜索平台發展。」陳志武憶述,當時這類公司規模較少,對國內經濟、社會、政治,特別是國企沒有任何威脅,「所以是更多的鼓勵,而不是打壓及限制。」

二十年後,昔日「小貓」變成叱吒風雲的國際「巨獸」。「現在規模都非常大,影響力遠遠超過很多大型國企。」於這個背景下,他認為中央借助反壟斷法管制互聯網民企,「這是預料之中!」

陳志武斷言,今次事件固然有考慮企業壟斷嚴重的問題,但更根本是擔心「民營企業太大了」,而催化劑正是螞蟻集團上市。

螞蟻IPO喚醒警愓民企

去年11月,螞蟻集團原先計劃滬港兩地「A+H」股同步上市,獲大批中外投資者熱情認購,有望成為人類史上最大型IPO,市場估值超過3000億美元,甚至超越四大傳統國有銀行(中銀、工銀、建銀及農業銀行)。

根據彭博估算,螞蟻旗下的三個金融服務規模(資產管理、借貸服務、支付寶),亦達到136.8萬億美元,同樣逼近中國四大銀行,並超過了交通銀行。

「互聯網民企的規模與影響力,原本看起來相對抽象,這次IPO卻具體地表現出來。」超乎想像的螞蟻市值,加上馬雲敢言的個人風格,「各個因素相加後,便促成今次反壟斷運動來整頓民企。」

當騰訊、阿里等互聯網民企日益壯大,全方位滲入市民生活、經濟活動,均足以令中央感到憂慮。「如果是國企,那沒關係,但現在由民企掌握這麼多中國人的生活、資源、客戶。」他不禁高呼:「在很多官員看來,威脅太大了!風險太大了!」

回望中國歷史,陳志武從來沒有見到這種獨立私營公司,既不屬於國家,又不屬於宗族,卻擁有「國家級」市值及收入。「中國經濟的設計是,『國有經濟為主,非國有為輔助』的結構。一個螞蟻集團,居然超過所有大型銀行市值的總和,這和中國經濟規劃藍圖一定自相矛盾,不能夠被政府接受的。」

基於中西國情不同,他提醒若要區分箇中分別,首先要認識何謂「自然壟斷」及「體制壟斷」—前者大多與企業自身的技術、創新有關,一旦成功獲得用家支持,即可獲取相應回報;相反,後者純粹是透過國家體制賦予的特權,才可以擁有這個市場地位,例如中國四大銀行、石油行業等等。

因此,法例看似相同,實質效果差之千里。以歐美為例,當地政府借《反壟斷法》調查FAANG多年,對公司股價影響並不明顯,皆因控辯雙方必須按法律、規則辦事,「如是自然壟斷,只要科企沒有排除其他人進場,就很難被懲罰」;相反,中國卻可以選擇性執法,對民營、國營公司不必一視同仁,歸根究柢因中國不是法治社會。

陳志武笑言,過往中國《反壟斷法》備而不用,很多互聯網民企一直不為意,如今中央突然出手,「他們都搞不清楚,應該從那條條例、角度看呢?沒有太多先例可循。」不單是民企苦惱,連官員也不了解:「但是有一點很清楚,就是調查螞蟻、阿里,就是希望它們分拆,讓國家擁有更多的股權。」

——節錄自2021年2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