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Stop風暴引發的反擊空軍戰,令不少人大跌眼鏡,皆因業界經常形容散戶為「韭菜」,只會遭大戶(機構投資者)定期收割,到底大戶與散戶的心態有何分別?90後對沖基金操盤人蔡嘉民自小對投資世界充滿好奇,後來決心入行了解,終於發現大戶的致勝秘密。
撰文:鄭雲風 本刊記者
曾幾何時,蔡嘉民也是迷途小散戶。中學時期,他初次接觸報紙財經版的「模擬百萬倉」,覺得很有趣,遂在筆記本上模擬交易股票,翌日再於AAstocks「對答案」,「最初先學技術分析,例如陰陽燭、移動平均線,每天估股票升跌。」
經過數年模擬練習,他決定將累積多年的3萬元利是錢,全數投入股海之中。「炒了幾年發覺麻麻地。一開始有賺錢,但之後表現浮浮沉沉,贏完又輸返。」入讀大學後,他開始通宵達旦買美股,小睡片刻又要趕早堂,十分辛苦。
幾次「交學費」後,蔡嘉民不禁好奇,誰是左右股市升跌的真正玩家?「經常有人說大戶造市,然後屠牛殺熊,好似真有其人一樣,很想知背後運作。」求人不如求己,本身就讀醫學院的他決定轉戰金融界。投身成為大戶一員後,才得知他們賺錢的秘密。
關鍵在於系統化投資(Systematic investment),即是每次交易都有實質歷史數據支持,先經過量化分析交易時間、注碼等等,再由程式執行策略,而非散戶般花費大量時間及精力「盯盤」。
入門四部曲
具體可分為四部曲:一、參考坊間資訊如報道、專欄,構思炒賣策略,「好有邏輯地諗一套規則給電腦跟隨」;二、利用歷史數據作回測(Backtesting),驗證策略於過去是否可行;三、將通過回測的策略,編寫成電腦程式(coding);四、先在模擬倉套用策略作前測(Forward Test),合乎回測結果才用真金白銀入場。
蔡嘉民續說,美國八成大戶都使用程式交易,但香港普遍散戶依然沿用人手操作,容易受情緒、投資偏見影響。
散戶首個常犯錯誤正是沒有回測。「初學者經常聽到一個消息或方法,不加思考便跟着做,浪費一兩年時間才發覺不賺錢。」他不諱言說:「我由輸錢到賺錢,最大改變就是做Backtest!」
舉例說,高息股穩定增長?黃金交叉判斷買入時機?RSI跌破30見底、升穿70見頂?大成交量加大陽燭是好勢頭?經過回測後,蔡嘉民發現不少傳統投資智慧言過其實,有的回報一般,有的需要修改參數才見效。「上年仍有很多人說價值投資,實質過去5至10年都跑輸」。
其次是只看目標回報,不考慮風險。若要量度持有倉位或策略的風險,行內稱之為最大回撤(Maximun drawdown), 通俗來說即「最盡輸多少」。以騰訊為例,股價看似穩如泰山,別忘記2018年曾經由460元跌至250元,最大回撤達50%,「就算最後賺一倍,但中間跌一半,實戰時好多人會被震走。」
最後是注碼控制不當。很多投資初哥希望一夜致富,以為愈加倉愈高回報,「如果你的投資方法正確,不必急在一時。就算慢慢放大注碼,最後都會賺錢。」蔡嘉民形客投資是一場馬拉松,初初領先不等於終極贏家,「能夠在股市生存才最重要!」
——節錄自2021年3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