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偏誤:世界比你想像的好
2021年4月8日

直覺判斷很重要,是人和動物都必不可少的本領,意外發生時,直覺反應能救回性命,但直覺會帶來各種偏誤。迅速演變的世界日益光怪陸離,虛假訊息鋪天蓋地。要保持頭腦清醒,有必要給自己的思考工具箱增添工具。

撰文:蕭雪樺 資深傳媒人

目前全球人均壽命是幾歲?答案有三個選項:50歲,60歲,70歲。

交給黑猩猩作答,答對的機率為33.3%。

當過聯合國世界衞生組織、聯合國保護兒童基金會顧問的瑞典醫生Hans Rosling,多年來在世界各地向數以萬計的人,提問過幾百個類似的「通識」問題作測試,包括到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演講時,向觀眾席上的各地政要、企業家、經濟學家測試,發現人們的認識很脫離現實,不知世界發生了多大變化。

據聯合國2019年公布的數字,全球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2.4歲。Rosling向一批諾貝爾獎得主提出上述問題,選對「70歲」的只有29%;到包括康奈爾大學等多家大學測試的答中率是17%至18%;挪威教師答對的只有7%。──都不如黑猩猩。

Hans Rosling積累了大量類似的經驗之後著書立說,到處演講,希望喚起人們的注意。其中一本書叫Factfulness: Ten Reasons We're Wrong About the World,and Why Things Are Better Than You Think。

書的副題好懂:我們錯觀世界的十個原因,和世界為什麼比你想像的好。書的主題則不好譯作中文。台灣的中文譯本譯作《真確》,這是相對於「誤解」而言的。Fact是「事實」,factful是「事實的」或「合乎事實的」,而變作名詞的factfulness就難有對應的中文用語,硬譯為「事實性」讓人摸不着頭腦。

近似的,可說「實事求是」。「實事求是」的英譯很有意思:Seek truth from facts,通過事實認識真相。資訊爆炸社會一個弔詭的事實是,人們在海量資訊的轟炸下,反而不辨真相了,迷失了事實,進入了「後真相時代」。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人們為什麼看不到事實?「視而不見」其實是普遍現象,是物理使然、心理使然。我們都相信眼見為實。實際上,雙眼清晰可見的範圍約莫只限於把手伸直之下大姆指覆蓋的狹小區間。你盯着電腦屏幕上某個字,能夠辨認焦點周邊多少字?得過普立茲獎的哈佛大學研究員Joseph T. Hllinan在Errornomics(錯誤學)一書中,第一章講的就是We look but Don’t Always See(我們視而不常見)。

資訊時代更可怕的陷阱是「訊息繭房」(Information Cocoons)。人們關注的訊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引導,從而生活在自己編造的桎梏,還沾沾自喜。

Rosling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一九七二年,他作為第四年級的醫科學生到印度南部班加羅爾的醫學院學習公共衞生。第一堂課,討論一張X光片。他一看,判斷是腎臟癌,但不搶着發言,盤算着留待最後才露一手。可是印度同學紛紛搶答,從如何診斷、防止擴散到最佳療法,一個接一個講了半小時。他大吃一驚,「他們絕對不是四年級的學生,根本已經是專科醫生」。他們「怎麼會懂得比我多?」他後來發現,他們的確是大四學生,但「他們的教科書比我的厚三倍,而且還足足讀了三遍」。

又有這樣故事:他在非洲與一位天主教修女共事,修女的辦公室「門常開」,門上掛着教宗的畫像,每次到她的辦公室去商議什麼,不會關門。有一回,去商議的事情有點敏感,修女把門關上了,門後的風光讓Rosling大開眼界:一塊紙板上掛滿避孕套。天主教反對避孕,但修女在實際操作上,深深明白小小的避孕套對控制人口無節制膨脹和改善公共衞生有多重要。從大門予人的直觀去認識這位修女的工作就錯了。

——節錄自2021年4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