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高天佑 《信報》專欄作家
歷史不會重複,只會押韻。現今的香港跟2003年有幾分相似,同樣存在重大政治矛盾,又遭逢致命疫情,只不過經濟未如當年惡劣〔見表〕。惟如上所述,未來幾年經濟下行壓力更大,屆時恐怕連不太關心政治的基層及年長者,甚至部分「藍絲」人士,亦將因「搵食艱難」產生嚴重怨氣,對於社會猶如炸彈。
面對這個「炸彈」,泛民和建制陣營首先都想迴避,繼而最好是將之拋向對方,試圖引導民意,讓市民相信對方正是經濟下行之罪魁禍首,藉以「損人利己」。換句話說,兩大陣營都會為經濟蕭條提出解讀,到最後看哪個版本「勝出」(更受市民認同),有可能對政治形勢也產生重大影響。
一方面,泛民陣營會嘗試把經濟危機歸咎於特區政府及親北京陣營,例如說在落實「愛國者治港」、實施《港區國安法》、「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香港經濟愈來愈差,一來證明所謂「愛國者」都是「忠誠的廢物」,二來顯示議會在缺乏制衡之下,政府施政更加肆無忌憚,甚至可能助長「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既不利宏觀經濟,亦令基層民生更困苦。
此外,泛民亦可以說港府近年種種行為,導致「移民潮」、「撤資潮」及外國制裁,動搖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令東方之珠失色,所以經濟急劇惡化,政府及建制陣營似乎是最大元兇。
另方面,建制陣營也將提出自己版本解讀,例如說「黑暴」亂港、議會拉布,拖累經濟發展及政府施政。然而,自《國安法》實施後,街頭抗爭基本上消散,各級議會在「完善選舉制度」後也將變成「清一色」,全面由「愛國者」管治香港,假若這樣也不能令經濟變好,反而變得更差,恐怕很難令市民相信責任在反對派身上。
建制矛頭指向「地產霸權」
因此,建制陣營現正提出另一種解讀方向,把矛盾指向所謂「資本家」和「地產霸權」,嘗試把一些巨富階層及大企業描繪為阻礙香港變革的大山,將之豎立為「社會公敵」,藉以引導民怨,甚至作為己方政治資本。
工聯會早前提出「新時代新工運」綱領,開宗明義批評「地產霸權」窒礙香港發展,又指「大市場、小政府」、「重資本、輕勞工」等舊觀念已經不合時宜,只會「任由基層勞工被邊緣化,任由資本財團剝削打工仔」。
因此,工聯會倡議「土地改革」,包括仿效內地《土地管理法》,無償收回地產商手上長期閒置的土地,同時全面實施「租金管制」,壓抑租金佔居民收入比例。
另一建制派新興政團「紫荊黨」則更進一步,在題為〈中央有權協調香港土地供應〉的內部文件直指香港房屋問題嚴重,「拉大了貧富差距,造成社會動盪」,甚至到了「威脅『一國』安全的地步」,因此建議由中央政府出手,用「強制購買令」向地產商徵收土地,相信可在5年內解決問題。
更宏觀來看,正如筆者在去年12月號《信報月刊》〈「打工人」潮語 「階級鬥爭」前奏?〉一文指出,內地輿論戰場最近兩年已掀起針對「資本家」的猛烈攻擊,主要矛盾指向阿里巴巴(09988)、騰訊(00700)、拼多多、華為等科網巨擘,而背後隱然有官方引導及推波助瀾。
不少論者認為,一來隨着中外關係緊張,中國未來幾年經濟難言樂觀,民怨恐將滋長,各種社會矛盾可能集體爆發,所以官方及早引導輿論,把箭靶放到「資本家」身上,總好過讓民眾歸咎於政府。
二來政府擔心個別民營巨企坐大,恐會動搖政府權力,故擬進一步推動「國進民退」,包括在互聯網、金融等領域重振「公有制經濟主體地位」(例如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讓國資入股民企),變相把民企手上部分利益「收歸國有」,所以現在要在輿論上預先造勢。
由此看來,香港現今興起的「鬥地主」兆頭,似乎是內地「打資本家」風潮之延伸。然而,建制陣營若想借此轉移、引導及利用經濟下行造成的社會矛盾,此番如意算盤亦未必容易打得響,甚或可能「引火燒身」。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