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對台「戰略模糊」左右為難
2021年6月16日

撰文:郭正亮 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台灣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最近美國各界針對是否「軍事保台」問題,展開幾輪罕見交鋒。首先是4月30日,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研討會上表示,美國將在台灣議題上採取「穩健、清晰並堅定」的做法,落實台灣關係法與六項保證,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由於他使用「清晰」字眼形容美國對台政策,因此引發美國是否將從「戰略模糊」轉向「戰略清晰」的辯論。

5月1日出刊的英國《經濟學人》,以聳人聽聞的「台灣是地球上最危險地方」(The Most Dangerous Place on Earth)作為封面主題,分別從中國軍力崛起、中美鷹派抬頭、兩岸衝突越演越烈、台積電添加新變數等角度,抨擊美國目前做法不合時宜。

《經濟學人》首先點出,美國海軍近年曾做過幾次兵棋推演,以現有台灣軍事布局,美軍介入台海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問題是兩岸爆發軍事衝突的時間點,已經愈來愈近,美國至今並無新作為。今年3月,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就在眾議院聽證會上,表示中國可能在未來5到10年對台用兵,甚至最快就在2027年,距離目前只有6年。

《經濟學人》認為,美國持續數十年的「戰略模糊」策略,正因中國軍力增強而左右為難:一方面,美國必須強化台灣武裝,增加台灣嚇阻力量,提高中國的武統代價;另一方面,美國又不能做太多,以免中國認為台灣會愈來愈走向獨立,反有可能先發制人對台攻擊。

問題是,美國面對前所未有的台海兩難,至今仍不願嚴肅面對。4月29日,美國國家情報總監海恩斯(Avril Haines)在參院軍事委員會上,繼續照本宣科表示,如果美國改變「戰略模糊」,明確宣示一旦中國入侵台灣,美國必定馳援,北京可能視為嚴重破壞穩定,反而更積極破壞美國的全球利益。海恩斯還提到,另一方面,美國改變「戰略模糊」也可能導致台灣更朝獨立邁進,她認為「台灣目睹香港情勢發展,一定程度已鐵了心往獨立發展,這項挑戰日益嚴重」。

畢竟,中國已經在沿海整合防空雷達和飛彈布局,美軍如果要進入第一島鏈協防台灣,必將面臨難以躲避的毀滅打擊。美軍如果要有效協防台灣,顯然要先摧毀中國沿海的雷達和飛彈布局,但這形同美國對中國宣戰,是兩大核武強權的直接對決,嚴重後果難以估計。

美失台灣堪比越戰敗北

尷尬的是,一旦美軍放手導致台灣被統一,或美軍介入台海戰爭卻失敗,都將意味着美國霸權在亞洲的終結,效果可能類似1975年越戰敗北,導致失去亞洲盟友信任。另一方面,即使美軍能暫時阻止共軍對台攻勢,北京領導人也不可能認輸,因為一旦認輸必將導致政權崩潰,結果恐將演變成台海長期封鎖,中美軍事衝突陷入長期僵局,中國很可能在其他地區發動攻勢破壞美國利益,迫使美國對台讓步。

《經濟學人》還指出,共機已經開始頻繁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一方面展現強大實力威嚇台獨,一方面也在測試美國政府底線,讓軍事施壓成為兩岸「新常態」。

《經濟學人》更進一步提出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民調顯示台灣民眾願意投入台海戰爭比例不到一半,萬一台灣在第一波攻擊就淪陷,而且共軍並未朝美方開火(類似1958年八二三炮戰,共軍「只打蔣艦、不打美艦」),隨後趕到的美軍,是否有正當理由投入戰爭?這將使美國總統陷入一個極端困難的選擇。

但在過去20年,由於美國相繼投入伊拉克、阿富汗反恐戰爭,武器創新偏向精準導彈、無人機、陸軍裝備,海軍除了航母之外,其他大型造艦計劃幾乎陷入停滯,目前海軍艦艇已有老舊之虞。反觀中國,為了及早衝出第一島鏈,早已長期全力投入航母和遠洋艦隊建設,近五年中國海軍幾乎以「下餃子」的速度不斷推出大型作戰艦,目前已有將近90艘大型軍艦與潛艦,是美國在西太平洋部署的4到5倍。尤其是075型兩棲攻擊艦,擺明就是針對武統台灣而來,儘管目前只有3艘成軍,但未來計劃要製造12艘以上,當然讓美國倍感壓力。

另就中美軍事預算來說。儘管美國國防預算長年高達7000多億美元,中國軍事預算只有2000億美元,但換算成實質購買力,中國大約是美國六成左右。更重要的是,美國軍力長期針對全球,仍有許多海外基地必須維持,反觀中國並無海外預算包袱,可全數投入近海防禦和第一島鏈突破。雙方折算下來,美軍在西太平洋預算恐怕未必佔上風。

正因如此,《經濟學人》認為習近平對中國軍力已經愈來愈有自信,可能在2021年建黨百年,以及2022年連任第三任之際,高舉「統一台灣」作為執政新階段的正當性訴求。換句話說,習近平的第三個任期(2022-27)很可能成為「統一台灣」的關鍵期,儘管北京仍以「和統」優先,但針對台灣走向實質獨立的各種舉措,已經愈來愈不排除以軍事手段制止。一旦北京認為台美關係正常化,已經走到難以挽回,也可能訴諸民族主義,不惜以武統力挽狂瀾。

由於時間緊迫,《經濟學人》認為台灣必須及早調整軍事戰略戰術。由於重新建構台海平衡需要多年投資,台灣必須認清現實,將有限國防預算用在不對稱作戰部署,亦即減少投入大型且昂貴的造艦計劃,減少購買先進軍機,轉向採購阻擋解放軍入侵的各種不對稱武器。這和台灣政府主推的「國艦國造」構想,恐有相當落差。

——節錄自6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