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妹」晉身發展商 冀地產業界百花齊放
2021年8月30日

對於不少無殻蝸牛而言,沒有父幹只能望樓興嘆,至於起樓,更是超級富豪圈的玩意。樂風集團創辦人周佩賢卻由公屋二代變為發展商,靠的是「輕資產」模式、專業團隊精神,即使本身資金有限,仍可建造摩天大廈。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鄧傳鏘(本刊總編輯)

網上搜索「周佩賢」的名字,最常出現的關聯字是「背景」和「父親」。外界對這位80後發展商感到好奇,尤其是,「誰是她的富爸爸?」

洋名Carol的周佩賢,04年畢業於港大土木工程系,其後留學英國取得金融碩士學位,12年創立樂風集團(Lofter Group)。初期公司專注於工廈翻新及拆售,近年轉戰市區收購及重建。接受本刊訪問當天,Carol打扮十分「平民」,穿一件黑色帽T,配搭深藍色牛仔褲和黑色運動鞋,最顯眼是一頭啡金短髮,完全沒有地產發展商的豪氣。

住石硤尾徙置大廈

提到地產商,大家自然想到那些大家族。Carol笑說,這是既定成見,實情自己非但不是富二代,更是「公屋妹」──出世時,家住石硤尾七層徙置大廈。

1953年木屋區大火後,政府搭建了這種臨時房屋安置災民,裏面不但沒有電梯,而且因為單位太納米,居民要共用廁所、浴室和廚房。她憶述:「小時候因為屋企太細,我要自己捧個痰盂去公園如廁。直到三、四歲後,一家才搬入有電梯的公屋。」

至於她「身份神秘」的爸爸,現職是一名裝修判頭,亦兼做「增值型」物業投資,即先發掘被市場低估了的物業,以低價買入,再將其翻新改裝(俗稱化妝),以較高價格賣出獲利。她形容,爸爸只是一名小型投資者,而自己走入地產這一行,則是受他潛移默化的影響。

她笑說,自小就被老豆「強迫勞動」幫手搞裝修,例如做清潔、揀牆紙、設計物料等。老豆亦會不時分享市場資訊,「尤其是97年金融風暴,有什麼人可以生存下來。」

別人靠父幹,周父卻經常教育子女要靠自己。多年「特訓」下,Carol中學時已熟悉裝修工程,並對樓市有基本認識,更為重要的,是養成堅毅獨立的個性。例如當年她去英國留學,部分學費來自暑假做「行街仔」——上門向牙醫推銷一款新產品,過程中吃過無數「檸檬」不在話下。

回港後,老豆又設下考驗,提出可免息借她250萬元作創業資本,條件是四年後要原銀奉還,期間亦不可作任何槓桿借貸操作。「佢講到明,只會作one-off的支持。」

睇300個盤買1個

Carol子彈有限,因此只能「將勤補拙」。她憶述,買入第一件「貨」(單位)時,看了300多個單位才「扑鎚」。每日行程是「中午開始睇盤,一直睇到夜晚六七點,夜晚就做research,早上計數和打電話俾agent話佢知個盤啱唔啱。」

花了三個月時間,踏破鐵鞋,她終以190萬元買入銅鑼灣一個舊樓單位,後經重新畫則及翻新後,迅速以約三百萬元沽出。

多得有土木工程背景,並且親自監督裝修工程,她的每個項目由買入、翻新至賣出,平均只須七、八個月便完成;短短四年已翻新了數十個物業,不但成功還錢,還賺到約四百萬元,覓得人生第一桶金。

其實老豆這個考驗,她哥哥亦挑戰過,但半年已經宣布放棄。「哥哥學歷比我高,是工程學博士,他最後覺得打工較適合自己。」

個性往往決定命運,做地產尤其需要放下身段。「地產界有自己的圈子,你一個死𡃁妹行出嚟,要好有禮貌,同埋唔怕面懵,周圍去同經紀去傾、去講。」

「撞板」當然少不得,她對記者講述了一件「瘀事」:某天行經一間地產鋪,她見到一個樓盤售價很便宜,非常好奇。「我問個agent呢幢大廈有無得睇呀?佢話,阿妹,呢幢大廈唔啱你㗎。」幾經追問,對方都沒有明言原因。後來她自己跑到大廈一看,才真相大白──粉紅燈光、土地公、龍虎豹相⋯⋯原來,全幢都是1樓1鳳!

她又試過在驗樓時發現了一條圖則上沒有標明的渠,伸手入內一探,證實是一條廢棄了的屎渠。

「輕資產」搞地產

許多困難她都一一克服,惟到了2010年,政府推出「辣招」額外印花稅,短期內將物業增值再易手已變得不可能,迫使她轉戰工廈市場,創立樂風集團,走「輕資產」模式。

「輕資產」在香港地產界是新概念,外國卻早已盛行,Carol在英國讀書時得到啟發。她解釋,香港地產商仍停留在自資發展模式,變成只有大家族才具備實力入場;輕資產公司卻是在客戶委託下,開發並管理物業項目,本身毋須投入大量資金,反而主力提供專業知識和服務。像她這類背景平凡、資金有限,卻有know-how的專業人士,亦可成為「發展商」。

全球化下錢到處走,加上香港有大量千萬富豪,她認為以輕資產模式發展地產大有可為。

不過開荒牛不易做,創業初期公司不被看好,連爸爸亦大力反對。「佢形容為天方夜譚、不倫不類。佢話,你無背景,一個死𡃁妹行出嚟,搵鬼信你咩!」兩父女為此吵得面紅耳熱,但鬥志頑強的她從沒想過放棄。

現階段創業路超額完成,Carol最近終於得到爸爸的肯定。「佢好含蓄咁講,係喇,你都係啱嘅!」

回想初期,她每日八小時走遍各區工廈,並把每條街道、每座工廈的名字和特質都背得滾瓜爛熟。如是者,數月後,幾個膽粗粗的投資者決定讓這個「𡃁妹」一試。

第一個項目,他們以一千萬元買入葵涌一個四千呎的工廈,以「工業風」翻新並分間作八個單位後售出,半年內淨賺數百萬元。

被問到創業初期最大困難,她指是在行銷方面,由於工廈工作室屬於全新產品,初期地產代理都不願意推銷,經過半年努力,才找到合適的中介夥伴。

至今他們完成項目多達二十多個,平均回報達兩成或以上。Carol透露,根據合約,如果委託自己團隊的客人賺不到錢,公司會被懲罰,等於白做,幸好這情況從未發生。

由於模式新穎,樂風集團曾被媒體指涉嫌參與非法集資活動,Carol於訪問中澄清,公司的客人均是獨立法人,是否注資或出資比例均以客戶要求為主,就算自己有份出資的項目,都會把項目的最終決定及控制權交給客戶,以增強他們的信心。

人搶口罩我搶地

有鑑於近年公司客戶基礎擴闊,獲國際基金和家族辦公室支持,Carol遂率領團隊進軍市區收購和重建。當全港市民都在超市、藥房瘋搶廁紙、口罩,樂風就趁勢密密收購市區舊樓和舊工廈,目前六個項目均位於九龍核心地段。「肺炎期間,業主願意減價,所以較易收到靚地段。」

以今年3月為例,集團成功收購太子基隆街8個獨立地段、57個業權,合併成市區罕見的大面積重建項目,距離港鐵太子站出口僅約40秒步程。整個收購在短短5個月內迅速完成。

地產霸權一直為人詬病,Carol卻稱見不到地產界有大蝦細的現象,「大家唔會敵對」,反而有時大型發展商會與中小型公司合作。近年業界之間競爭亦愈趨白熱化,舉例今年3月市建局為大角咀一項目招標,收到高達41份意向書。「競爭這麼激烈就無霸權,我認為地產霸權令人最反感的時間已過。」

話雖如此,但是幾大地產商始終財雄勢大,樂風如何突圍而出呢?關鍵是出手夠快。舉例,她和團隊曾經試過日夜開會研究一個收購項目,僅四日就決定去馬並得到客戶同意。

三字頭專業特攻隊

這種獨特的公司文化全靠一班年輕同事打造。現時四十人團隊平均年齡僅三字頭,並且都是土生土長專業人士,例如建築師、測量師、機電工程師、法律人員等。她解釋,由於地產牽涉各種本地知識,尤其是建築、規劃等法例,「地頭蟲」優勢較大,而年輕人較靈活、有創意,不會因循守舊。

雖貴為老闆,但Carol不時親自落場跟業主洽商,拆解難題。舉例,一位老人家租了單位經營洗衣店,業主賣盤後,他卻不願提早遷出,多次接觸後,才知道是因為他捨不得洗衣機。「有些老街坊就係會咁,佢哋唔捨得。」Carol十分理解這份情懷,於是替他找了一個回收二手洗衣機的地方,了卻其心事,圓滿解決事件。

在創新的同時,Carol強調不能「踩過界」,例如不應跳過地產中介自行和業主接洽。她解釋,與中介人打交道,誠信非常重要,「唔好人哋幫你傾到一個價,你又反口唔要。同埋你答應過人哋的package情願俾多,不可俾少,否則下次有筍盤,就不會益你了。」出身草根的她深懂人情世故。

展望未來,她稱集團的目標是將一些傳統地皮,憑藉創新的設計發展成為地區的地標式建築,兼顧美感、文化保育、環保及可持續性。一些大型地產商不屑的小地皮,只要多花心思和創意,分分鐘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身為少數創業成功的80後,她對於香港精神有新詮釋,「除了要勤力、靈活,還要有廣闊的視野,走在時代前面」。

把舊情懷融入市區重建項目

身為小型發展商,樂風集團致力建立獨特定位。例如旗下一系列的市區重建項目,將以「新舊共融」作為賣點,命名為《The Timeless Series》(永恒)。集團創辦人周佩賢(Carol)指出,香港許多發展項目都忽略保育,令城市文化空洞,甚為可惜。「例如觀塘裕民坊,如果你在該區長大,見到發展後從前的戲院、茶餐廳都無晒,心中會感到戚戚然。」

其實市區重建與保育並不一定對立,甚至可以無縫接合。怎樣做到?在重建過程中,樂風會拍下大量照片留下建築原有樣貌,以及保留具歷史價值的物件。而這些舊物會被再造,加入創意,結合高科技,融入現代樓宇設計之中。

為了推廣此理念,集團於今年8月更限時設立「舊香港.融舊」藝術概念館,陳列出多年來於不同舊樓項目珍藏的舊物件,包括木櫳、舊式電風扇、通花鐵閘、懷舊燈箱及縫紉機等,又結合新科技,並與藝術家合作,呈現新舊共融主題。概念館佔地4000呎,位於已被樂風收購、即將清拆的太子基隆街騎樓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