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衝擊家庭觀 精神海嘯席捲香港
2021年10月26日

「走先喇,係咁先喇」,這句不單是近日爆紅流行曲歌詞,也是香港國際機場上的真實寫照。社運傷痛、世紀疫情未平,移民潮又起,港人面對突如其來的告別,情緒再掀波動。專家警告,面對這一場前所未見的精神海嘯,若不及時築起防波堤,整個社會將承擔高昂代價。

鄭雲風 本刊記者

Meisie記得,那日是個冬季清晨。一如過往去旅行,父親總會幫忙推行李到巴士站,送她一程。坐上E22A,巴士緩緩停在紅燈前,她發現這次爸爸沒有趕着回家,而是站在行人過路處,默默目送女兒離開。街上行人寥寥,父親「孤伶伶」的背影特別顯眼,她趕緊拿起手機拍照,鼻子一酸,視線不知不覺模糊起來。「這是最後一次親眼見到爸爸。」即使相隔九個月,Meisie向記者重提舊事時,長途電話中依然傳來忍泣。

以往Meisie也曾考慮留學,想像過與家人分隔兩地,只不過之前總有歸期,今次離開沒有期限。由構思移民台灣,去到機場離境,通通在半年內發生,「我對香港徹底死心,既然自己仲後生,希望走出去發掘更多可能。」起初她不敢告訴父母移民,直至準備好簽證和機票,才鼓起勇氣說出來,「屋企人問幾時返,但我答唔到,因為心裏知道離開好耐,要努力在台灣開始生活,不想輕易拋下那邊工作」。

這兩年來,香港多了悲歡離合的故事。繼六七暴動、簽訂《中英聯合聲明》、六四事件後觸發的三次移民潮,部分生活在這個城市多年的人,再次收拾行裝遠走他鄉。政府統計處臨時數據顯示,香港連續兩年錄得人口負增長,去年淨移出人口接近四萬。

重演太空人家庭

過往香港家庭普遍多生育,就算部分子女移民,仍有人照顧留下的父母。隨着「少子化」來臨,一旦年輕夫婦離開,不少「留守老人」孤苦伶仃,有關求助個案因而急升。除此之外,夫婦為了去留爭執,同樣影響家庭關係。

「上一次移民潮,我們見到很多太空人家庭,導致夫婦有矛盾,甚至離婚。」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自1967年成立,見證過不少家庭離合,總幹事趙崔婉芬接受本刊專訪時形容,今次移民潮恍似有種「催逼感」,「意思是想快啲走,唔得都要移民」。

移民潮來得突然,她透露最近也收到相關求助個案:有對夫婦原先一直接受婚姻輔導,太太看到媽媽及姐姐先後移民,希望攜同小朋友一同離開,但丈夫顧慮到在港工作及生意,不想遠走高飛,矛盾因此而起,「夫妻最終可能分開走,但擔心會否變成分手。」

另一個案更加戲劇性。話說某天輔導會收到一位妻子越洋求助,提及夫婦分開移民剛半年,丈夫突然告知有了第三者,要求離婚。「太太好震驚,立即帶小朋友回香港,希望挽救婚姻,但我唔清楚他們移民前的關係是否已現紅燈。」她坦言,過往越洋求助的個案相當罕見。

翻查政府統計處數據,2016年香港離婚率已超過三成。從事婚姻輔導近二十年的趙崔婉芬說,香港夫婦向來欠缺互相肯定、鼓勵,「覺得太肉麻,通常都說不出口」,加上大家普遍害怕談及情緒,當遇上移民等重大人生轉變,心情難免受到影響,對婚姻、家庭也是全新挑戰。

壓力有數得計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華盛頓大學的兩位學者設計出生活壓力指數表(SRRS),藉此評估不同事件帶來的精神壓力,當中不少與家庭有關,例如離婚(73)、夫婦分居(65)、婚姻危機(45)、子或女離家(29)。若然兩年內累積分數達300分以上,則很有機會患上抑鬱症。

將畫面拉闊一點看,「社會都是人組成,香港這幾年如此撕裂,壓力有咩理由唔爆煲?」精神科醫生陳仲謀向本刊透露,雖然暫時未收到因移民離異而引起精神問題的個案,但相信遲早會出現。「生離死別往往最傷痛。就算離開讀書幾年,親人都會掛住,何況疫情下好難離境探訪,甚至有些人永遠不回港!」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