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球新增數量最多的癌症是女性乳腺癌,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鄺靄慧(Ava)是乳癌權威,除了站在手術室第一線外,更一直致力提高市民防範意識。多年行醫生涯,見證生離死別,並沒有令她變得麻木因循,反而強調做醫生要「善解人意」(Read病人的mind)、有人情味(Human touch),才能以生命影響生命,點燃希望!
撰文:吳碧欣 本刊特約記者、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工作第一 後悔冷落家人
上月有調查發現,逾七成本地年輕醫生出現工作過勞,超過兩成受訪醫生更有中度或以上程度抑鬱。今年49歲的港大醫學院外科學系臨床教授鄺靄慧,是出名的工作狂,笑言「由讀醫開始就冇得瞓」。
Ava除了是瑪麗醫院、東華醫院及港大深圳醫院的乳腺外科主任,亦是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主席兼創辦人,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時下年輕人講求work life balance,做醫生一定辛苦,但如果鍾意就不是問題。像我又做醫生又做研究又要教書,其實壓力很大,如果我話唔辛苦係呃你!我每日返工都好開心,因為我真心enjoy這份工作。」每晚平均睡4、5小時的她,訪問期間笑聲不絕。
入行以來,Ava一直將工作放在首位,曾經犧牲許多同家人相處的時光。喜歡小朋友的她,與身為養和醫院院長的丈夫李維達結婚多年,因忙於工作,令生育計劃被迫一再推遲。直至2011年,父親突然心臟病發離世,令她開始反思,覺得需要作出改變。
不做虎媽 不求繼承衣缽
「雖然工作依然很忙,但每晚臨瞓前我都會同先生傾偈,分享當天發生的事,即使一兩分鐘都好。尤其是現在有了一個四歲、一個兩歲的女兒,身邊朋友都提醒要好好珍惜這段美好時間。所以無論幾忙,我都會盡量趕回家,為她們講睡前故事;亦會抽時間接放學和出席學校活動。」
坦承當初選擇讀醫科是奉父母之命,但Ava從沒想過要女兒繼承衣缽。她笑說,很多朋友都以為她是虎媽,其實她對孩子沒有太高期望:「我覺得人生要面對很多壓力,小小年紀沒必要太辛苦,所以不要求她們考第一,隨着興趣去做就是了。」
Ava是香港首位女外科教授,當初為何選擇乳腺外科呢?她解釋,一是喜歡做手術帶來的成功感,二是有別於一般外科手術,病人完成手術後便出院,醫患關係便告一段落,而治療癌症需長期跟進,同病人關係會更加密切。「當年我喺英國實習時,那時跟的醫生一個是做腸癌手術,另一個是做乳癌手術,前者做完手術,醫好了就唔會再見。後者除了病人本身,甚至連屋企人都會接觸。」
乳癌康復後仍須定期跟進。「現時有些康復病人會帶女兒來檢查,如果是一些有家族遺傳性基因突變的乳癌病人,更加要全家定期檢查跟進。」Ava表示。
在香港,平均每14名婦女,就有1人有機會在一生中患上乳癌,40-59歲是高峰期。「乳癌病人大多是四、五十歲確診,正值人生黃金時期,遭逢巨變很難適應,因此需要花更多時間了解其需要。」
用心擁抱每個乳癌病人
「乳癌病人不只要面對病人,還有其他憂慮,可能子女年紀尚輕、要照顧家庭,又會擔心身體外觀的變化等。所以我經常同病人傾偈,傾下仔女,傾下扮靚,例如有些病人會擔心化療掉髮,我會建議她們先剪短頭髮再做化療。」許多病人很自然地成為朋友,連心底話都願意分享。
在Ava眼中,醫生是一份有人情味的工作,就如她在2015年出版的著作《愛是最好的療癒》中提到,『醫生和病人的關係,不只是一張病歷表,而是曾經和他/她共同經歷過的生命軌跡。』
她憶述,幾十年前的醫生會給人一個很權威的形象,因為當年無這麼多選擇,但現時醫療日益先進,治療方案有不同可能性,病人選擇多了。「如果只是丟下幾個方案給病人,任由她自己選,我覺得唔係一個負責任的醫生。一個好的醫生要懂得read病人的mind,有些病人聽完個方案後,很快就作出決定,有些聽到自己患癌已方寸大亂,好想醫生幫手選擇,這個時候就要作出引導。」Ava強調,教科書是死的,現實世界複雜多變,病人的性格、家庭情況迥異,因此醫生要懂人性,才能幫上忙。
Ava自問說服能力好,但遇上偏執的病人,有時也無能為力,她就舉了一個很多年前的沮喪病例。「有個三十多的病人,在懷孕期間確診乳癌,其實在懷孕後期可以做化療而不影響胎兒,但怎勸都不願意做,到她生完BB後,癌細胞已擴散,過了不久就去世了!」憶述到這裏,Ava不禁黯然。
篩查計劃 揪出高風險人士
Ava總是將預防勝於治療掛在嘴邊,尤其是遺傳性乳癌,九十年代初期發現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2006年Ava在史丹福研究中國及亞洲乳癌基因期間,發現了全新的BRCA2基因突變。帶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會比常人高出十倍,即是當中有70%的人,在一生中會患上乳癌。
為了有效找出帶有基因突變的高危人士,Ava在2007年成立香港遺傳性乳癌家族資料庫,目的是透過篩查,及早治療和採取預防措施,資助經濟拮据的高危人士進行基因突變測試。據了解,資料庫在十四年間,已經為四千多個家庭進行檢測,當中約一成被驗出有基因突變。
篩查方式是先檢測病人,如確定有遺傳性變異基因,會再跟進病人家庭。「記得有個病人認識了幾年,一直沒事,有日突然檢查發現到,雖然仍難免傷心。幸好因為之前已有心理準備,加上媽媽患過乳癌,對治療選擇有一定認識,所以表現得很冷靜及堅強。」
被問到既然基因無法改變,不生小孩可會是一個好選擇?鄺靄慧並不贊同:「其實大部分人就算有基因突變,也不一定發病,雖然說70%有機會患癌,但正面地看,有30%是沒事。加上資料庫設有篩查計劃,提供每年兩次的檢查,一次磁力共振和一次乳房造影加超聲波檢查,有八成人都可以在零期或一期及早發現,成功治癒。故毋須擔心會害了下一代而不生育。」
除了早診早治,假如風險較高,亦可考慮透過用藥或手術預防。當中最為人熟悉的是著名影星Angelina Jolie,早年因為驗出帶有BRCA1和BRCA2突變基因,為降低患癌風險而不惜切除雙乳。
Ava指出切除乳房一般人很難接受,而另一個方法是切除卵巢。「除乳癌外,BRCA1和BRCA2突變基因同樣會增加患卵巢癌機會,風險可高達50倍。由於現今科技已能夠在早期找出乳癌,相反多數卵巢癌被發現時已屆晚期,所以如果是40歲左右,我會建議切除卵巢和輸卵管,既可預防卵巢癌,亦可減低50%乳癌風險。」有感於卵巢癌的風險更大,資料庫現時正推行「卵巢癌藥物計劃」,協助有需要的病人。
營養過盛 發病率上升
乳癌多年來高踞香港女性癌症首位,發病率逐年上升,Ava歸咎於現代人生活太舒適,吃得太好。「我讀書的年代,乳癌被稱為有錢人的病。隨着市民生活改善,營養豐盛,又少了勞動,容易令脂肪積聚,這些都會影響身體荷爾蒙。更甚是,營養過盛會導致女孩提早發育,10歲就來月經。荷爾蒙周期提早開始,患乳癌機會就會增加。」
Ava解釋,生育有助減低患乳癌機會:「以前的人會生十個八個,理論上是生越多越好。」原因是懷孕會令身體荷爾蒙產生改變,而哺乳則有助增加女性荷爾蒙,對乳腺有好處。換言之,懷孕次數越多,乳癌機會也越低。
癌細胞等同病毒 難以絕跡
隨着醫學進步,研究人員在過去十年間成功找出更多乳癌細胞,研發出標靶治療藥物。例如現時已有藥物可針對BRCA基因突變,可用於卵巢瘤或乳癌病人。Ava形容癌細胞就等同病毒,很聰明,會不停變異,所以不會在地球上絕跡,惟有透過基因學或定期檢查預防,越早發現,治療率越高。
對於近年不少人提倡的中西結合治癌,她認為中醫藥有數千年歷史,成效毋庸置疑。「其實中西醫都有不少共通點,例如中醫學針對個人,而近年西醫癌症治療方法亦越趨個人化。癌症免疫治療的概念與中醫的想法也很相似。」不過她強調,中藥治癌需要更多數據支持。
接觸過數不清的乳癌病人,阿姨和姨婆亦曾患乳癌,被問到會否擔心乳癌發生在自己身上?「不擔心,事實上,任何女性都有機會患乳癌,重點是定期檢查及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充足睡眠,每星期至少做一至兩次帶氧運動,以及盡量避免高脂食物。但不需要極端到只吃蔬菜,保持均衡飲食就可以。」Ava自信地說。
節錄自2021年11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