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頭、即食麵並無防腐劑添加
2021年11月16日

撰文:周志輝 台灣中興大學食品暨應用生物科技學系之傑出教授

罐頭經高壓高溫滅菌

罐頭發明至今已有超過二百多年的歷史,深遠影響了人類的日常生活。早於1784年,擔任糕點師傅的法國人尼古拉.阿佩爾(Nicolas Appert)為了讓糕點原料保存更久,發現將食材放入廣口玻璃瓶中密封和加熱,達到今天所謂殺菌的目的,能避免食材變質和腐敗。

1810年英國人彼得.杜蘭德(Peter Durand)發明了用錫製罐頭取代玻璃瓶,成為今天罐頭的雛形。不過,當時錫製的罐頭很難被打開,直到20世紀初有了開罐器後,錫製罐頭才大行其道。

罐頭能放數年不壞應該是添加了防腐劑!大家對這樣的懷疑從未停過。但從罐頭食品的國際製造標準來說,容器充填完食品後會進行真空封罐,將食品與外界隔絕及防止細菌入侵,考慮食品原料的種類和酸鹼度等因素,然後經過高壓高溫的商業滅菌(commercial sterilization),就能殺滅好氧及厭氧的微生物,尤其是高耐熱性孢子及有致命危險的肉毒桿菌,防止內容物腐敗且能夠在室溫下長期保存。

經過真空密封和高溫滅菌等處理,杜絕微生物生存和腐敗的問題,可存放多年不壞。因此,罐頭食品不需、也沒必要添加防腐劑。時至今日罐頭容器已有玻璃瓶、馬口鐵皮罐、鋁罐、塑膠容器及殺菌軟袋(太空包)等各種包裝。

含水量低無需防腐劑

除了罐頭,即食麵也是長久以來被許多人誤會添加了防腐劑的食品,坊間甚至流傳吃多了會變木乃伊的謠言。即食麵的麵體在製做過程中,會經過蒸煮、油炸或熱風乾燥等步驟,將加熱糊化好的澱粉以熱力瞬間脫水,保留住疏鬆、利於覆水的結構,用熱水沖泡數分鐘即可食用,加熱過程除起了殺菌的作用外,麵體的含水量和水活性也能大幅減少,使微生物無法滋生。

因此,即食麵是利用降低麵體水份的方式來延長保存期,罐頭和即食麵兩者只是應用了不同的加工技術來對付微生物、抑制食物腐敗,根本不需添加防腐劑就能長期保存,事實上也沒有這個必要。基於對防腐劑的誤會,有人會在煮麵時先將第一次煮麵的水倒掉,再換上新的熱水,希望沖掉麵裏的添加物,但顯然是多此一舉,反而會讓麵的口感變差。

在油炸過程中,為了降低油脂的氧化,可能會在油中添加合法的抗氧化劑(不屬於防腐劑),通常為天然維生素E,以避免產品在儲存期間因油脂氧化酸敗而產生油耗味、影響品質。經過油炸的即食麵,每100克約含16-20克的油,普通一個即食麵就有300-400大卡的熱量。市面也有非油炸的即食麵,其含油量和熱量亦相對較低。

值得注意的應該是調味包和醬料,其主要成份為鹽份、醬油粉、味精等,若不想攝取過多鹽份,可酌量使用調味粉包和少喝點湯。至於防腐劑方面,一些經高溫滅菌的鋁箔袋湯料,就如同罐頭不需添加防腐劑,但小數含有肉塊的濕式調味醬包,則因內容物含有肉或水份較高的原料,可能會添加防腐劑來避免微生物生長。

---節錄自2021年11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