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望神州如何克服水土不服? 希瑪林順潮:要貼地識應變!
2022年1月5日

「別以為掛着『香港』這個金漆招牌,在內地發展就無往而不利,今時今日已無這支歌仔唱了!」這句話出自1997年已積極參與內地扶貧除盲公益事務,今天身兼全國人大代表的希瑪國際眼科醫療集團主席林順潮之口,份外有參考價值。他坦承,內地競爭愈來愈大,即使自己很早就了解國情,也具備一定知名度,但北上開設眼科醫院依然要交很多「學費」。

撰文:葉凱欣 本刊特約記者、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由當年出任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系主任,到今天統領近千員工的眼科醫院王國,問他對過去精采二、三十年的心路歷程,他笑笑口雲淡風輕地說:「Everyday is a miracle, everything is a blessing.」

從當年名校「籮底橙」,到後來成績突飛猛進入香港大學讀醫科;從當年擔任大學教授,到後來孤注一擲賣樓下海創業;無論是參選全國人大、立法會議員(2000年敗於勞永樂),都能在失敗後捲土重來,林順潮另一句口頭禪是:「如果有樣嘢今日做唔到,肯定有更好的等緊你!」

十兄弟姊妹中身為老五的林順潮,從小到大都習慣problem shooting(解難),「爸爸早年從內地偷渡來港,辛苦經營零食小生意,一家大小都有幫手,我自少在家做『童工』時,已經是一個工頭,包辦激勵員工,論功行賞、諗計招募街坊加入包裝的工作。細個時,生活環境已造就我要problem shooting, work with people。」12、13歲已代表父親獨自去全港收數,由於年紀小經常被商戶為難和戲弄,遠至長洲、坪洲,錯過尾班船就要自己想辦法回家。

進軍內地市場難度高,小工頭的訓練,令他北上「關關難過關關過」。「單說醫療環境,內地跟香港已有巨大差別,例如用藥習慣,管理、服務模式等均不同。對我個人而言,非常普通的普通話也是一個難關,內地同事會偶爾會錯意。」說到這裏林順潮不禁哈哈大笑。

吸收外面經驗   360度評估

幸好,管理醫療企業,跟大學科研追求的東西,沒太大差別。「在大學做研究,我們要尋求值得研究的課題,然後從全世界搜集資料,看看有沒有人解決得到,如果沒有,就要想想有什麼新方法可以解決到,驗證後就向全世界公布成果;即使不成功,都要發布,讓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這樣的流程,跟企業管理一樣,舉例說,你發現企業內部出問題,原來是員工之間信任度不足,就先去看看其他地方的管理人會如何處理,有什麼方法適用於自己公司?」

林順潮當年在汕頭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聯合管理的汕頭國際眼科中心出任院長時,已經實踐各種創新的管理模式。他曾採用「360度工作表現評估」,讓員工自己、上司和下屬等,從多角度去評價。他笑稱:「我同朋友食飯閒談中,得知好多大公司都已延用這種評估方法。在醫療機構比較少見,我即管試試,等姑娘都可以評價醫生,這樣醫生對姑娘都會客氣些。」

希瑪目前擁有24家眼科醫療機構,其中在內地擁有8家醫院和3家門診,醫院網絡以大灣區為主,同時覆蓋北上廣深;在香港則擁有13家眼科醫療機構,大灣區是未來布局的重點。

由一位「揸刀」的名醫醫生,在人生路不熟的地方搖身一變成為「揸算盤」的企業家,身為國際級眼科專家,怎麼說,都應該有優勢吧。事實卻不如想像,林順潮坦言:「廣東人頗為嚮往香港醫療的醫德醫風,我們在廣東省一帶還算頗有名氣,一路向北至上海、北京,就沒有什麼優勢了。要打入上海、北京醫療市場難度相對高,因為兩地本身的醫療水平都很高,本身亦有很多著名的醫院。」

優惠政策多   稅種仍繁複

當然,在大灣區發展醫療健康產業有很多近水樓台之利,但稍一不慎也會撞很多板。「大灣區有政策扶持,對香港人在區內發展,有很多幫助,以醫療為例,『藥械通』就為醫療機構和香港市民帶來好多方便,此外,『港人港稅』亦為香港醫生前往內地發展帶來誘因。」

為方便在大灣區工作及生活的香港人在當地就醫,中央政府推出「港澳藥械通」,允許在大灣區內地九個城市的指定醫療機構,經廣東省審批後使用臨床急需、已在本港上市的藥物和醫療儀器,受惠者包括珠海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

而「港人港稅」,大灣區工作的高端人才可享有15%的個人所得稅減免優惠,對高收入的香港醫生來說就非常吸引,事關若根據內地稅制,醫生的收入,個人所得稅稅率可高達45%。難怪林順潮指出,高稅率令香港醫生卻步,聘請香港醫生北上工作正是他進軍內地的其中一道難關。

至於其他難題,他猶如數家珍般細數出來:「先是稅種,內地經營者要繳交很多不同種類的稅項,例如進口稅、增值稅等;國際醫療專家申請在內地執業、收費模式等,全部都跟香港有所不同。」

其實這些未算最「攞命」,當初開醫院應對內地不同部門不同手續時,連這位解難高手都頭大如斗。2009年內地推行醫療改革,2011年林順潮看中這個龐大商機,辭去中文大學教授工作,離開「Comfort Zone」到內地開設眼科醫院。

「香港資金自由流動,但內地就有管制,當初我們請教了相關專家為醫院選址,在深圳揀選了合適的建築物,我們一眾醫生、投資者同意了,馬上夾錢去『買樓』,誰知卻發現資金無法轉入內地。去找深圳相關部門,官員問資金用來幹嘛,他們擔心用來炒樓,我說開醫院,他說很歡迎呀,但接着問有沒有國家衞生部門的批核文件。我說,連醫院都沒有,怎申請批核呀。」今日聽起來好像是分享趣事,當年卻令開幕日期一再推遲。

最後,全靠朋友幫忙、團隊東奔西走,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終在2013年3月開幕。撞得板多,林順潮都可說是拆板高手,他教路說,要在內地經營成功的企業,有幾樣注意事項。「第一要有自身條件,例如公司要有品牌及一定的規模,第二要有熟悉內地政策的團隊,舉例說,前海出了好多政策,公司要有人解讀,解讀後要有資源去『落地』。管理人員要洞悉市場,適時準確評估政策風險,例如醫保政策突然收緊,會影響病人數量,又或者政府突然推行開放政策,會引入大量競爭者。」

服務夠競爭力才能吸客

他就以深圳希瑪眼科醫院為例指出,「第三,不要以為打正香港旗號,病人就自然湧過來排隊,我們的定位是高端醫療服務,服務必須夠競爭力,別的醫院醫不到的病,我們要醫得到,服務環境也要比別家好,病人才有信心。此外,醫院的收費模式要明碼實價,所有收費項目都要標準化。」林順潮坦言,在內地營運醫療機構的確比起香港複雜,要經過好多部門。

林順潮北望神州有一支隨身的「盲公竹」,就是賢內助李肖婷,她祖籍遼寧省瀋陽,在紐西蘭完成管理學士課程,04年在學期間代表奧克蘭到本港參選華裔小姐,學成後加入中文大學,成為林順潮同事,從而譜出一段戀情。現時身兼希瑪眼科執行董事、深圳市女企業家商會副會長。

「我們的互補性很強,她來自內地,曾在國外生活,熟知國情同時又有國際視野。有些工作需要女性用溫柔的手法去處理。她在深圳市女企業家商會,經常接觸好多出色的女企業家,擅長開發合作機會。」夫婦倆有清晰分工,太太主要負責內務,他自己就負責對外,至於發展大方向,就共同磋商。

若與太太在工作上意見有分歧時,會如何處理呢?他笑說:「有些事情,解決到就解決,解決不了就先放着,兩夫妻共事少不免會有矛盾,可以將正面的共識放大,將負面的分歧縮窄。」夫妻的相處之道,其實也是中港兩地醫療融合之道。

節錄自1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