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宇宙」各自表述 科學家許彬:現有平台多數炒賣
2022年1月28日

許彬與研究團隊率先發表學術文章All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taverse,集結不同領域的專家,用歷年研究來討論時下概念「元宇宙」。 (黃勁璋攝)
許彬與研究團隊率先發表學術文章All One Needs to Know about Metaverse,集結不同領域的專家,用歷年研究來討論時下概念「元宇宙」。 (黃勁璋攝)

即使22世紀未來臨,「元宇宙」(Metaverse)已無處不在,甚至翻越「網絡長城」。這個價值8000億美元的商機,不單美國科企爭崩頭,連近年屢發遊戲禁令的中國,各省市都紛紛納入「發展重點」。相關概念暴漲同時,也有公司趁機渾水摸魚,如何辨別真偽?科技大學計算媒體與藝術教授許彬為本刊拆解。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Hiro是一位洛杉磯的「外賣仔」,靠為黑手黨送Pizza維生,但只要戴上耳機及護目鏡,找到連接終端,他就可用虛擬身份進入另一個平行時空,「元宇宙」(Metaverse)自始在科幻小說作家Neal Stephenson筆下誕生。

「元宇宙」元年

事隔近30年,文學幻想終於成真。2021年,線上遊戲平台Roblox頂着「首隻元宇宙概念股」的光環上市,首日股價升超50%,估值為前年同期十倍,其後科技巨企Facebook改名Meta。

「業界普遍認為元宇宙正式啟動。」許彬坦言自己都「受惠」:「拿研究經費就比從前容易!」話說十年前,他已經開始研究「延展實境」技術(即XR),「當時在德國電訊(Deutsche Telekom)工作,電訊其實不賺錢,所以要尋找Next Big Thing(下一件大事)」。

元宇宙無疑充滿「錢景」。彭博訊息(Bloomberg Intelligence)估計,到2024年,全球市場規模就高達8000億美元。其中,中國市場就相當驚人,有券商預計,到2025年達300億美元(約2340億港元)規模。

事關這股熱潮,蔓延至中國,連政府都「跟炒」。上海市便率先將「元宇宙」寫進「十四五」規劃,市委書記李強明言要研究「虛實交互平台」,緊接是湖北武漢、安徽合肥,將其納入工作報告。

儘管近年國內整肅互聯網行業(由禁打機、禁挖礦到封殺虛擬幣),不過國融證券預期,「跟隨效應」還會席捲北京、深圳、廣州及杭州等一線城市。

元宇宙概念水漲船高,實質含金量多少?從資本市場看來,則充斥盲目炒作。A股上市遊戲公司「中青寶」就被指「炒噱頭」。趁「元宇宙」順風車來「圈錢」不在少數,難怪許彬形容,元宇宙僅屬雛型,已經充斥「泡沫」,很多平台都是「炒賣」。究竟真正元宇宙何處尋?

他坦言,不同科企有「不同版本」,舉例PokémonGO母公司強調擴增實境(即AR),反觀Facebook及Google認為是虛擬實境(即VR),原因是「前者旗下遊戲用AR,後者分別生產Oculus及Google Glass啊!」

科企爭插旗

科企按照自身優勢來爭取「元宇宙」話語權。如此類推,馬化騰提出「全真互聯網」,一開口已從遊戲平台切入,事關騰訊本身就是中國遊戲「一哥」,坐擁大量知識產權(IP);為什麼英偉達CEO黃仁勳,要另外提出「全宇宙」(Omniverse)概念呢?因為該平台由芯片建構出來,該公司本身則是全球最大AI芯片製造商。

當然,建立「元宇宙」不同技術環環緊扣,許彬論文就提出,需要「八大支柱」,包括網絡、邊緣/雲端運算、人工智能、電腦視覺、區塊鏈、機械人/物聯網、用家互動及延展實境。

他強調,「元宇宙」沒有權威定義,贏家從來取決「用戶體驗」(user experience),簡單說就是「你有無身臨其境(immersive)的感覺呢?」許彬解釋,追求虛實世界無縫結合,要求其實很高,所以「AR比VR難度更高,因為需要嵌入現實場景」。

相反,VR不夠逼真都沒意思。例如線上遊戲《第二人生》(Second Life),玩家早在20年前已經可在虛擬空間內,社交、購物及累積財產,但普遍只會視為「元宇宙」前身,很大原因除因2D外,還有就是「沒有沉浸式體驗」。

「有套日本動畫《龍與雀斑公主》,就是講述女主角進入虛擬世界後,即使她在現實中無法唱歌,其虛擬化身(Avatar)卻是著名歌手,擁有過億支持者;那個世界,甚至有不同生物。」

許彬解釋,建構「元宇宙」需要兩部曲:首先,要有「數碼分身」(Digital Twins),意思即複製現實世界到虛擬世界,包括人物、機構及場景等,背後牽涉計算能力,「Intel計過若要製造出《挑戰者1號》及《雪崩》那類『元宇宙』,所需計算能力就是目前1000倍」,他補充,以現有VR平台而言,能支援虛擬化身(Avatar)實時表情,最多就只有20個。

其次,則是要有「數碼原居民」(Digital Natives),即類似《22世紀殺人網絡》(Matrix)中Agent Smith的角色,「他不存在於現實世界,而是由工程師創造出來」。許彬解釋,「元宇宙」並非技術概念,而是生態系統(Ecosystem)﹝見圖﹞,關鍵在於自給自足(Self-sustained),所以「即使實體世界的平台破產,虛擬世界都繼續運作,就是由AI來維持」。

中美兩個宇宙

但這套「元宇宙」概念中國未必買賬,皆因帶有「較強的西方色彩」。官媒《環球時報》便引述內地學者李崢,表示現時「元宇宙」的基礎應用及概念,更符合歐美國家的規則及價值,中國是否適合值得商榷,直言「不同國家的元宇宙,很可能出現不相容、甚至衝突」。

「元宇宙」奠基於區塊鏈生態上,該技術核心價值「去中心化」,中國官方向來都不受落,從當局明令封殺虛擬貨幣交易及「挖礦」可印證。

如今,「元宇宙」作為「下一代互聯網,可以想像中國官方,既不想落後形勢,同時亦要防範其「技術特徵」及「發展模式」對政治制度、經濟及社會構成潛在風險,尤其觸碰國家主權「底線」,具中國特色的「元宇宙」遂應運而生。

相較歐美,「元宇宙」發展由科技企業主導,中國「元宇宙」必須受政府「監管及指導」。武漢政府在工作報告中,便寫明「相較於商業價值,政府層面更關注的是,未來元宇宙可能催生的、新的國際分工體系,以免在未來的產業競爭中,落於不利地位」。

從技術布局來看,中美優勢不盡相同,「元宇宙」發展路線亦分道揚鑣。美國核心競爭力在底層技術,所以重點相信在基建及功能性平台;反觀中國,龐大用戶基數及社交基因為強項,在底層技術還要追落後。

儘管「元宇宙」原意能超越國界,惟受限於現實政治,單單中國及美國,已經未必能互通。

——節錄自2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