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盟舵手單偉建:中國仍需學習西方經驗
2022年2月28日

國內排外情緒日益高漲,對外資、外國人愈來愈不友善;不少人甚至認為西方江河日下,不再是中國的學習對象。以外資身分活躍於亞洲的「中國私市(募)之王」單偉建直斥這些觀點「狹隘」及「短視」。適逢著作《金錢攻略:韓國第一銀行重生內幕》中文版新鮮出爐,他接受本刊專訪時,就以這宗九十年代的世紀交易為例,一再重申「中國仍然需要外資,絕不能關起門來」。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單偉建有「中國私市之王」稱號,「威水史」包括率領美國新橋資本(Newbridge)在1999年收購韓國第一銀行、2004年入主深圳發展銀行,回報率俱以倍計。那年代亞洲國家普遍封閉,外資收購國有銀行絕無僅有,華爾街形容其為「創造歷史」。

目前他在管理450億美元資產的太盟投資集團(PAG)擔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太盟是亞洲規模最大的私市股權(Private equity)公司之一。

單偉建生於中國,歷經文革、上山下鄉;後來留學美國,博士論文導師是美國現任財政部長耶倫。中美政經人脈俱廣的他,在政治低氣壓下以「直言不諱」見稱。

在PAG總部、香港太古廣場接受本刊專訪時,作風「老外」的單偉建再次展現「敢言」一面,為聯想集團抱不平。

「前兩天看國內社交媒體,有人批評聯想,說聯想的管理層中有十幾個外國人,因此作為不愛國的證據。我覺得搞錯了!你能把外國優秀人才吸引到管理層,那是非常先進的,說明你是世界一流。」

曾幾何時,聯想因收購了IBM的電腦業務,被視為「大國崛起」的象徵;但在民族主義日益高漲的當下,卻不時遭網民批評為「美國人的走狗」,成為眾矢之的。

15個月的談判

九十年代就以外資身份活躍於亞洲國家,單偉建嚐盡排外情緒的苦果,最經典莫過於「成名戰」——新橋收購韓國第一銀行的項目。

這宗世紀交易的整個過程,單偉建在著作《金錢攻略》(Money Games)以第一身披露。事緣97金融危機重創南韓經濟,生死關頭幸獲IMF借出580億美元「吊命」,條件是必須把國有銀行賣給外資,引入信貸文化,改革銀行體系,新橋遂以「白武士」身份登場。

可是韓人民族自豪感極強,視交易為「喪權辱國」,起初不論對IMF還是對新橋,都充滿恨意。

恨到何種程度?「當時南韓電梯的close鍵都改寫成IMF,大家進入電梯都會拼命去按。」他笑說。

即使南韓政府內部,亦撕裂為保守派與改革派,令新橋與金監會的談判僵持長達15個月。「對於我們提議的每一個條款,南韓政府都表示反對!」多麼頭痛,可想而知。

這種排外情緒並不稀奇,幾年後中國搞銀行體制改革,單偉建率領外資團隊入主深圳發展銀行,也引發「是否賤賣國有銀行」的爭議。

只不過挑戰不盡相同。「在韓國,談成一件事非常困難,但一旦談成,是遵守合約的。在國內呢,談起來不難,但是簽了合約後,不時遇到變卦,造成很多困難。」因價格爭議,新橋在接管深發展後一度退出,幾乎要在國際法庭訴訟。「20年前中國才剛加入WTO,未真正與國際接軌,如今情況不同。」

儘管一波三折,兩宗大「刁」最後還是袋袋平安。單偉建稱談判秘訣,是換位思考。「就是要設身處地為對方想,一定要設計出一個方案,既能解決我的問題,也能解決他的問題。」

侵略者VS改革者

其實洽購第一銀行項目時,單偉建是不折不扣的「新丁」,私市股權資歷僅9個月,此前可謂「一竅不通」。但時勢造英雄,97金融危機後,韓國和中國政府決定開放市場,改革千瘡百孔的銀行體系,造就千載難逢機遇。

外資經常被形容為經濟侵略者,但親歷兩國銀行體系改革的單偉建總結:「沒有外資,銀行恐怕很難跳出不良資產的怪圈。」

當時韓國銀行貸款偏重「私交」和「國策」,源源不絕的資金輸送到汽車、鋼鐵和造船等行業的財閥手中。「政府要支持什麼行業,銀行就貸給什麼行業」,造成財閥家族超高槓桿,銀行風險過度集中,終令經濟爆煲。

接管韓國第一銀行後,新橋隨即引入信貸文化,即借貸要考慮借款人的還款能力。貸款戰略亦由以往只做公司貸款,改為同時發展零售業務,分散風險。「韓國傳統沒有信貸文化,只能從外面帶進來。」

單偉建發現,在韓國和中國這種人情社會,銀行經理往往難以拒絕關係戶,包括親朋好友的貸款申請。為杜絕此歪風,他們大刀闊斧改革分行,把審查和批準貸款的權力收歸中央。「洋人當行長有一個優勢,就是他們六親不認,所以可以更好地杜絕關係貸款。」

外資帶來的不光是錢,還有國際先進技術和知識,包括風險管理的制度和方法。正是這一點,吸引中國政府在千禧年初期主動引入外資,進行銀行改革。

「中國不缺錢,因為銀行改革主要的錢都是來自人民銀行和財政部,但外資能帶來管理銀行最好的方法。」

在《金錢攻略》後記,單偉建披露,收購前的深發展,真實不良貸款率超過總貸款的20%,實質已破產,隨時有擠兌風險,監管部門憂心忡忡。

後來經過5年改造,售予平保時,這家銀行的不良貸款率降到不足1%,資產充足率則由2.3%推至10%,資產規模擴大四倍。投資了一億五千萬美元的新橋,獲利14倍,當然是贏家,政府亦共贏,因證明銀行改革十分成功。這宗交易的獨家內幕,將是單偉建下一本書的內容。

排外狹隘短視

有意見認為「東升西降」,中國毋須再向西方學習,可以閉起門來搞內循環。單偉建糾正,內循環並不等於瑣國。

「內循環是指中國增長模式需要改變,以前靠投資推動增長,但是由於人口老化,儲蓄率降低,投資也會降低,所以必須靠個人消費來推動。但這並不排斥外國,中國畢竟是世界最大貿易國,也是最大吸收外資直接投資國。」

而在私市股權行業,亞洲超過一半的資金都流到中國。「在中國任何一個企業想要成功,必須迅速在全國鋪開網絡,攻佔市場,因此他們需要與外部資本合作。」

至於說「中國學夠了」,單偉建覺得貽笑大方。「學無止境,因為任何新東西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產生,不會只在中國或美國產生。」

他以6G專利為例說明:「我最近我看了一個數字,6G專利中國大約佔40%,美國大概35%,日本大概是8%,但是任何國家都可以要求授權使用100%,因為要搞6G,必須要借鑑別人的東西,國際交流對中國經濟、科技發展有持續好處。」

節錄自3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