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標靶藥太貴 病友組織促政府納安全網
2022年4月28日

卵巢癌素有「婦科第一致命癌」之稱,其高復發率加上不明顯初期症狀,令死亡率長期佔舉婦科癌首位。卵巢癌關愛組早前就患者治療過程及用藥取態問卷調查,並在2022年4月26日召開記者會,揭示卵巢癌患者慘況及促請政府提供藥物資金援助。

記者會請來香港大學婦產科學系臨床教授及婦科腫瘤科專科醫生謝嘉瑜分享香港近年卵巢癌概況及治療方案。謝嘉瑜指出,卵巢癌位列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發病第率第六位以及死亡率第七位,其中死亡年齡中位數更是十大癌症中最年輕,僅62歲,而現今醫學界仍然未有提升存活率的最佳方案。

謝嘉瑜稱卵巢癌為「沉默的殺手」,因為卵巢癌成因至今未能完全掌握,而且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很多時確診時已到晚期,故致命率偏高。卵巢位於盆腔,無法直接觀察或檢查,為癌症診斷雪上加霜。

除了成因不明、症狀難以察覺,更達八成半患者在一線治療後會復發,而每次復發,都有機會減少患者生存期。患者黎女士今年39歲,16年起出現病徵,確診時已是第四期,癌細胞已擴散到腹腔及肺的外圍。經歷康復後再度復發,黎女士已不勝壓力,「為什麼這麼快復發呢?我真的不想再受手術和化療的煎熬。」再度完成療程後,醫生告知黎女士有一口服標靶藥物,持續服用可減低復發風險,惟兩年藥費高達50萬元,「變成了假希望。」

現時已註冊作卵巢癌維持治療的標靶藥僅兩、三類,正因臨床證明有效的維持療法不多,物以罕為貴,現存有效療法自然難以負擔。謝嘉瑜醫生說,近年卵巢癌治療有很大的進步,患者在完成治療後,可以利用維持治療來進一步控制病情,臨床數據顯示以標靶藥物作維持治療有效延長無惡化存活期,如透過靜脈注射應用於人體的血管新生抑制劑、透過抑制PARP蛋白的修補功能令受損癌細胞無法修復的口服PARP蛋白抑制劑,都有助提升患者存活率。

藥價始終是問題。卵巢癌關愛組早前以電話訪問其中21名患者會員,95%受訪者擔心沒能力支付藥費,有約5成受訪者並無固定收入;就算有收入,亦不足以應付每月藥費開支,所以有約7成受訪者表示,可能因自費藥物昂貴而考慮放棄維持治療。現時香港卵巢癌復發後的維持治療標靶藥費每月3萬至5萬元,患者康復前後都難以正常工作,收入本就不及正常水平,甚至可能沒有收入,但維生藥物的價格又非同小可,黎女士非常幸運,得到慈善基金資助,服藥至今無副作用,病情理想,但她坦言「並非每人都如我一樣幸運。」

卵巢癌關注組、黎女士作為過來人及謝嘉瑜身為前線婦科醫生,均懇請政府盡快將有效、受國際認可之維持治標靶藥物納入藥物名冊,並為患者提供資助,不僅可讓高復發率及死亡率的卵巢癌患者能重拾希望及信心,舒緩抗癌壓力,更能透過減低復發率,令入院次數下降,從而減輕公營醫系統壓力,達致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