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上海抗疫重覆香港問題?專業VS政治
2022年4月29日

撰文:閭丘露薇  香港浸會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對上海疫情特別關心,因為家中老人、很多朋友都在上海。而在香港第五波疫情變得嚴重之後,有家在香港的朋友,決定全家去上海避疫。結果,結束了酒店隔離,緊接着趕上上海一直引以為傲的精準抗疫,只封鎖有感染個案和密接的住宅樓或者小區;然後,就是被稱為「全域靜態管理」的封城。快兩個月,過着足不出戶的日子。看朋友圈裏,封城之後曝光的各種問題是那樣的似曾相識,感覺就是將香港之前所犯的錯誤,又重複了一遍。

所有的這些問題,並非因為封城清零的決定而突然出現,前車之鑑放在那裏,為何會依然重複香港走過的彎路?這裏面涉及到的,是決策中專業意見和政治立場的博弈,最終到底誰能夠主導公共政策。一段上海疾控中心的醫生和投訴市民的電話錄音在網上快速傳播,刪除了,馬上有其他版本出現,網民和網警們鬥智鬥勇。這位醫生說,已經提了無數次的建議,讓無症狀和輕症的感染者在家隔離,因為醫療資源不足,方艙醫院缺乏基本服務,但是這些建議並沒有得到採納。提出建議的醫生不在少數,最著名的當然是被稱為「網紅」的張文宏,他一直強調,要盡可能不影響民眾生活,也表示,從香港應對第五波疫情的經驗中得到不少啟發。而來自香港還有美國的華人學者們,也不斷透過社交媒體提出各種建議,一篇在微信上爆款的科普文章,更是直接了當地將標題寫成:「可以從香港學習哪些經驗」。

但是,很顯然,這些專業意見並沒有被採納。電話錄音除了被刪除,疾控中心的文件顯示,接下來,要求在電話中按照官方指引回應民眾;張文宏很久沒有在官方記者會露面;而中國堅持清零的專家,則逐點反駁海外學者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中央再三強調,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不猶豫不動搖,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親臨上海,要求「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隔盡隔,應治盡治」。為了做到四應四盡,全國各地共派出逾3.8萬名醫療人員支援上海,4月5日,全城2500萬居民同時檢測,周邊六個浙江省城市,承擔隔離3萬名上海感染者的任務。

專業意見在政治立場前退場,並不讓人意外。社會學家對於威權社會和專業之間的不相容,早有詳細的分析。在危機面前,政府決策當然需要高度專業化的知識和高質量的訊息,但是在威權體制下不需要,也做不到。因為威權是必須削弱和阻礙專業化過程展開的,必定否認不同專業領域建立的共享觀念的獨立過程。專業化發展,是通過一系列制度來培養的,而這種專業化過程相對獨立,並且成為不同領域的權威。這種權威不可避免地會挑戰和質疑威權的決策,從而影響威權的權威性,往往被視為威脅。所以威權天然排斥專業意見,並且打壓和削弱專業的權威性。

除了專業人士發聲,上海市民也展現出一種自下而上的力量,希望推動改變。一棟住宅樓的業主們,制定了一份抗疫指南,用自助加互助,科學加理性,不焦慮心態進行防疫。這份指南很快被其他小區效仿,然後,一份面向全體上海市民的倡議書在網上流傳,如果有鄰居感染,只要是無症狀或者輕症,支持選擇在家隔離,並且不會受到歧視,幫助政府將醫療資源投入到真正需要治病救命的地方。並且呼籲從國家層面,改變2020年的思路,來解決2022年的問題。

威權制度不會對民意低頭

當然,這只是美好願景。在「應收盡收」的原則下,測試出陽性,無法逃避被送入方艙的結果。但是這種居民自治的思路和行動,解釋了為何封城和集中隔離在上海,得到如此多軟性抵制。網絡上充滿了嘲笑封城和隔離政策不合理的段子;雖然刪帖速度很快,但是還是能夠看到很多內容,曝光這種政策對民眾日常生活造成的傷害;市民們紛紛打電話給政府熱點,質疑這些作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可惜的是,上海市民展現出這個城市的豐富性格,並沒有讓上海和其他中國城市有所區別,擁有更多的自主性。同樣的道理,威權制度不會容忍由下至上的挑戰,因此不會對民意低頭,因為這樣的話,意味着承認自己的決策是錯誤的。

節錄自5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