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診斷長新冠準確達九成
2022年6月17日

針對長新冠的診斷及治療,醫學界莫衷一是。中大醫學院透過研究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初步做到精確預測、診斷,以至有效治療。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希望,這項國際領先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全香港廣泛應用。此外,他亦建議,政府可以為新冠後遺症患者提供一站式醫療服務,以紓緩香港醫療體系的負擔。

撰文:郭顯通 本刊記者

你或許會問,「肺炎為何關條腸事?」陳家亮除了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大)醫學院院長,亦身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身為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他深明腸道微生態對人體健康至關重要。

他指出,很多病都由腸道細菌失衡引致,「但是否單純好菌變少,惡菌變多?非也。」

中大轄下的香港微生物菌群創新中心現時長期追蹤超過三百名新冠康復者,分析超過一千二百個糞便樣本,比較健康人士、長新冠患者及其他病患者的腸道情況,發現長新冠患者擁有特別的細菌組合,「就像指紋一樣,有一套屬於長新冠的『指紋』。」透過腸道微生態診斷長新冠,目前準確度高達九成。「暫時來說,腸道微生態是唯一可以醫學證據解釋長新冠的客觀標準。」

不辨之症 漸見曙光

根據世衞定義,長新冠為「新冠發病後三個月內,症狀持續至少兩個月,且不能以其他診斷解釋」。然而長新冠常見的疲倦、肌肉疼痛等都是非常普遍的症狀,陳家亮認為單靠問症或以世衞指引判斷,容易變得不着邊際,影響治療,因為針對不同病人,必須溯本求源,方能對症下藥。

「好多人覺得好frustrated,因為醫生都判斷不了是否患長新冠,畀唔到肯定答案,更遑論治療。」長新冠本身並非單一器官問題,而是多器官多症狀問題,偏偏香港現行醫療架構難以處理多症狀患者,「乾咳病人到胸肺科求診,照完肺無事就叫你走;另有脫髮或肌肉痛?『不屬此科,請到別處求診。』」結果同一個病人,可能要到五至六個專科。

陳家亮分享身邊一位同事的苦況:「開會講講下突然停咗,佢事後同我講,啱啱突然好似『斷咗片』咁,唔知自己做緊咩。」該位同事,正是其中一位糞便捐贈者,已證實有「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你可能認為是個別例子,但在香港,其實好普遍。」陳家亮估計近百萬人需要長新冠治療。

陳家亮形容,「長新冠型腸道微生態」是給予患者的一個「希望」,不必再擔心被誤會為「偷懶」或「詐病」。「起碼我可以畀個醫學解釋你,更有機會醫好你,這是(與目前其他醫學診斷)最大的分別。

長新冠大致可分為六大亞型〔見圖〕,包括呼吸系統型、消化系統型及皮膚型等,六大亞型細菌組合,各有不同。因此,測試報告不僅告訴研究對象「有定無」,還顯示多了或少了哪些細菌,計算出長新冠風險指數,鉅細靡遺,而且「一般人都會識睇」。那麼,僱員可否用以證明自己患有長新冠?陳家亮語氣堅定,「我覺得絕對可以。現時還沒有其他一個理論有醫學證據證明可以準確診斷長新冠。」

 

除此之外,陳家亮說,中大研發的微生態配方SIM01,在前期研究結果發現,可以紓緩長新冠症狀。對於最終能否成為治療長新冠的藥物,他持較謹慎的態度,「現階段不想基於一百幾十人的研究結果就立即下結論,必須進行大型雙盲研究。」

腸道微生態初步研究的成果鼓舞人心,陳家亮希望能夠進一步做全港普查。「我希望越多人參加越好。」透過中大醫學院帶頭,進行網上問卷調查以及邀請社福團體協助調查不會上網的長者,統計新冠康復者中患有長新冠的比例,務求將覆蓋範圍盡量擴展,「咁先有代表性。」成功對焦這一群長新冠患者後,便為其提供糞便測試,深入研究不同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情況,以提供精準治療。

——節錄自6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