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發展創科的機遇與挑戰
2022年6月29日

 

由信報財經月刊、中文大學商學院、工商管理專業協會主辦,灼見名家協辦的周年論壇,六月十八日舉行。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科學園主席查毅超、中大商學院院長周林教授,就香港的創新科技前景發表洞見。 陳茂波指出,創新科技是環球經濟發展的動力,也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方向,創新科技作為產業本身雖然重要,但服務其他的行業、產業同樣重要,有利香港打造一個多元化的產業組合。

他指出,創新科技的快速演變,除了要夠痛點,更需要有應用場景讓大家去「快速測試」。無論是產品或服務,應用場景可以讓創業者和消費者在很短的時段內,「啱得快」也可能「錯得快」,而「錯得快」不要緊,「改得快」便可以,整個過程可以加速創新科技的發展。從這角度來看,香港也很有優勢。以前我們的市場只有700萬人口,但現在計及粵港澳大灣區,連同我們自己已經有8 000多萬人口,更何況如果我們與內地合作的話,市場會更加龐大。再加上我們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國際商務中心,我們面向國際的層面,也讓我們有一個很寬廣,而且很有深度的應用場景。

他解釋,『困難天天有、日日新,新的困難過去未曾見過,意味着解決方案亦要「諗新橋」。換個角度看,過去經驗即使沒有這麼豐富、發展未必在最前,但也反而可能因此沒有包袱,可以放手一搏,用新思維創造出路。大家記得內地有段時間,開銀行戶口不太方便,申請信用卡也不太方便,正因如此他們的電子錢包發展是一日千里,非常成功。從這個角度看,有經驗抑或無經驗,在創科的角度,有時分別不是這麼大。只要困難的模式變得夠快、夠新,我們反而有機會得益。因為只要肯拼搏、肯想、肯試、敢試;只要「錯得快」兼「改得快」,創科就必定可以為我們找到出路。我們有信心應用創新和科技,以此作為一個把手,解決我們的痛點,因此過去這幾年,特區政府在這方面大力投資。』

談到香港的優勢,陳茂波指出:「香港擁有五所全球100強的大學,在大學裏有不少頂尖學者和專家,就他們領域的研究具顛覆性及前瞻性。所以在創科發展中,可以這樣說,香港有「從零到一」的突破能力,這個突破能力備受國家以至國際肯定。特區政府正持續增加這方面的資源,並積極回應國家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瞄準生命健康這前沿科技的研究,全面發揮香港在這方面的優勢。因此,我們已預留100億元長遠發展在生命健康科研方面的容量及能力,包括在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港深創科園)設立「InnoLife生命健康創新科研中心」,以16所與生命健康相關的「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台」實驗室和八間相關的國家在香港的重點實驗室為基礎,希望藉此匯聚全球頂尖科研團隊,聚焦生命健康領域的研發及環球科研合作。」

展望未來,陳茂波指出,香港除了要繼續把握好國家政策為我們帶來的機遇外,也要繼續發揮國際化和市場化優勢,要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配合國家建設成為科技強國作出貢獻。

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院長、卓敏經濟學教授周林則表示,創科成功的關鍵不外乎人才與金融。他指出,美國紐約近20年來也正在經歷很大的轉變,銳意變成全美甚至全球的創科中心之一,創科產業的就業人口已經達到30萬人,而募集資金亦由2012年的10億美元,大增至2021年約300億美元。回顧紐約創科產業的崛起,他認為充裕的私人市場投資(venture capital)是美國的優勢所在。

周林教授建議香港政府在規劃時要「兩條腿走路」,一方面由政府注資,另一方面鼓勵私人的天使投資,以改善年輕人的創業環境,包括降低創業門檻、提升創業機會、加快項目推出市場的時間。而當市場吸引足夠多的年輕人展開創科項目時,也對私人投資基金是一件好事,形成一個良好循環。他直言,現時香港政府通過科技園的投資項目並不能廣泛地落實到年輕人的身上。

身兼科學園主席、工業總會主席的查毅超建議,面對人才不足問題,可以向大灣區招手,開放更多位置讓內地生來港讀書;而港府也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的居住空間,打破房屋問題的限制。他提醒,這是7至15年內需要考慮的,而政府政策對於發展國際創科中心是主導力量。至於融入大灣區,以至中美關係等政治議題會否影響創科意願和環境?查毅超指出,不要限制創業者在大灣區還是香港本地發展,科技(technology)與市場(market)是可以分開的。而人才需求、科技、資金和市場取向均視乎公司的定位。本地大學需要本着有教無類的理念來培訓創科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