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RROR之亂:演唱會賣飛經濟學
2022年7月10日

-MIRROR粉絲甚眾,12場演唱會門票的市價自然高昂,遠超一千幾百元的官方價格

-黃牛市場有其反映需求的功能,主辦單位可從中獲取寶貴的市場資訊

-價高者得拍賣門票太過「赤裸」,黃牛「炒賣」亦令人反感,主辦單位唯有以實名制低於市價出售少量門票,大部分門票都由贊助商內部認購,以較間接低調手法賺取利潤

-音樂近乎免費、現場演出收取高價是互聯網普及後的世界潮流

欄目:經濟3.0對話錄

撰文:徐家健、梁天卓、曾國平

徐:我們討論之時,不少人都在網上瘋搶MIRROR演唱會門票。我們今天就討論一下演唱會賣飛的經濟學吧。

梁:好!話說MIRROR早前宣布將舉行一連十場演唱會,當時還未有實名制賣飛,結果在一票難求之下,自然地出現了一些天價「黃牛票」。眾多「鏡粉」於是強烈要求加場,官方隨後宣布於8月5及6日加開2場「MIRO」專場,而康文署更宣布主動與主辦機構商討,並表示12場門票將以實名制公開發售,為求杜絕炒風。

徐:不過,之前已賣出的門票總不能「實名」吧?

梁:的確如此。再加上原來這次演唱會內部門票高達七成,而由於這兩類門票均不受實名制限制,這些門票變得更「矜貴」。

曾:怪不得我仍見網上有不少「黃牛票」出售,炒價由6000元至「天價」460多萬一張都有,不少未能在公開發售時買入門票的「鏡粉」似乎仍要「食炒價」。

黃牛增加市場資訊

梁:以我所知,大部分的經濟學者都認為在自由市場裏,你情我願的自由貿易一般有助提升市場效率,黃牛本身並不是問題。

徐:無錯。行內有關的研究亦為數不少。例如在一篇名為〈反黃牛法是否會有所作為〉(Do anti-ticket scalping laws make a difference?)的學術論文裏,研究人員分析了美國不同州份對美式足球門票黃牛有不同程度管制的經濟效果。結果發現:Anti-ticket scalping laws do make a difference. When they are present NFL, ticket prices are lower. When they are absent and fans can freely and easily resell tickets, teams charge higher ticket prices.

曾:換句話說,不同程度管制黃牛的確有不同的經濟效果。管制黃牛的州份,足球門票價格明顯較低。為什麼會這樣呢?

徐:一個可能的解讀是,黃牛市場提供了不少寶貴的市場資訊,提醒主辦單位可以在需求熱切的情況下提高票價。假如香港以實名制打擊黃牛,這些寶貴市場資訊便沒法獲得。

內部門票佔七成的關鍵

曾:另一個討論點是即使現在實施實名制,但這次演唱會內部門票佔高達七成,黃牛黨還有大量空間。所以問題的核心應該是:為何主辦單位要將大部分門票撥到內部認購?

徐:這可能是「買豬頭搭豬骨」綑綁銷售的一個變奏吧。

梁:的確有可能。正如20年前盜版令歌手們唱片收入大減,令他們漸漸不介意免費放歌上網,然後大開演唱會增加「另類收入」,現在MIRROR開演唱會透過「內部認購」讓贊助商優先獲得門票亦可能是主辦單位透過演唱會賺取巨額贊助費這種「另類收入」的一個方法。

曾:再加上已經有業內人士指出,紅館場租會收20%門票收益,所以為了壓低場租,主辦單位絕對有誘因只公開發售最低要求三成,票價亦因此不介意訂低一點,少賺的門票收入就當作是宣傳費,或算是優待支持者的「慈善」之舉吧。

梁:是呀,想像一下你是個保險經紀,又或在銀行負責推銷投資產品,當潛在顧客知道你的僱主是贊助商,可以取得門票一張,那你就什麼生意也可以傾得成,為自己為公司賺取到遠超過門票的官方價格了。

賣飛的文化因素

徐:更簡單的問題是,為什麼主辦單位不以高價發售,甚至以拍賣形式,以價高者得的方式直截了當賣飛呢?

梁:在十幾年前,Ticketmaster就曾經做過實驗,拍賣演唱會門票,有研究就發現此舉令黃牛利潤大減,主辦單位可直接從消費者身上賺取高價,門票分配更有效率。奇怪的是,明明有錢可賺,這個拍賣門票的形式就是不流行,現在已經絕跡了。

曾:勉強解釋,是這樣賣飛太過「赤裸」,令付不起錢的小粉絲望門興嘆吧?

梁:當市價不能成為分配資源的準則,那就要靠其他方式去分配了。那實名制下賣的三成門票,分配方式也許是運氣加上在電腦面前撳掣的誠意吧。

徐:演唱會數量有限(MIRROR的12場演出不是商業決定,而是與康文署「協商」而成的),而MIRROR粉絲甚眾兼熱情澎湃,門票的市場價值以萬元計一點也不意外。主辦單位當然想賺錢,但同時又面對一些不容易量度的文化因素,既不能過分得罪粉絲,又要避免造成公關災難,今次主辦單位讓粉絲以實名制瘋搶三成門票,其餘七成以間接形式向贊助商「賺到盡」,也許是在局限之下最佳的處理方式。

曾:一不做二不休,最後再講一個得罪粉絲的經濟分析吧。自從互聯網興起,先有難以杜絕的非法下載,再有質素愈來愈好的串流服務,今時今日要享受音樂,幾乎都是免費,或至少遠比當年買唱片便宜的。樂手不能從唱片賺錢,結構性的改變,是靠慷慨發布音樂,讓粉絲聽個夠本,藉以增加對現場表演的需求,憑昂貴的門票賺取收入。聽音樂不用錢,演唱會又嫌貴,難道樂手及其幕後團隊都是吸風飲露的神仙? 

節錄自2022年7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