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病患圓大學夢 盼助SEN兒童
2022年8月10日

陳嘉敏(Hester)患有罕見病,罕見至沒有醫生能說出名堂!在無名病的影響下,她走路需要依靠輪椅,閱讀要用視像放大機。過去7年間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雖然不曉得明天會否醒過來,但依然努力去規劃不可知的人生,本身是輪椅跆拳運動員的Hester,今年實現人生首個夢想──戴「四方帽」!另一個夢想是教導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兒童。

撰文:張婷婷 本刊特約記者、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2015年時,24歲的Hester,日常工作是照顧嚴重特殊需要的小朋友,例如扶抱和推輪椅等。由於學歷只有中五畢業,晚上進修相關課程,希望能成為長期合約的教學助理;夢想是取得學士學位,擔任特殊教育老師。正當她努力去實現夢想時,突然手腳乏力,視力變差,吞咽困難,經各種診斷後都不知病因。

為失明做好準備

「無名病」病發後,情況持續惡化,由初期的舉步維艱,一年間惡化至要用手杖、四腳架、手推輪椅,最後去到電動輪椅。視力在頭數年間亦不斷退化,出現怕光和夜盲,眼睛度數不停變化,甚至近視、遠視交替出現的情況Hester已為有朝失明作最壞打算,到盲人輔導會學習點字及失明人士所需的生活技能。除了行動能力及視力外,因吞咽乏力,容易嗆到,現時她還需要特製軟質膳食。

問到現時身體狀況,她表示,「眼和肢體會差啲,每日要看當日的狀況,才能決定做到什麼!」每日身體都不可控,她選擇活在當下,笑着面對,訪問中經常聽到輕柔的笑聲!

Hester憶述,患病初期最難接受,「你什麼都不知道,很迷失,有很多東西都由有變無!」後來想通了,化悲憤為力量,當時規劃的人生第一個夢想是戴「四方帽」,另一個夢想是教導有特殊學習需要(SEN)的兒童。由於自己身體的殘疾,最初想修讀特殊教育學位課程,學成後協助有需要的人;可惜事與願違。過去6年6次申請教育大學的特殊教育學位課程都失敗,期間她把握機會修讀明愛專上學院的語文及通識(榮譽)文學士課程,今年總算圓了戴「四方帽」的夢!

陳嘉敏和明愛的緣份,始於路向四肢傷殘人士協會;由於協會和明愛同位於調景嶺。她在協會內遇到一些在明愛讀書、工作的朋友,2018年朋友建議她報讀明愛的學士課程。「我記得面試時和Dr Ying(明愛人文及語言學院署理副院長英冠球博士)傾了一個小時,談及生命意義何在,我亦說了很多自己的經歷和看法。」她沒想到會被取錄,還獲得四年獎學金。

感謝明愛提供獎學金

「若非靠獎學金,我根本無機會!」因為除了身體障礙,經濟亦捉襟見肘。Hester 成長於單親家庭,母親在醫院廚房工作,弟妹俱有特殊學習需要。身為長女,18歲便投身社會,幫手擔起頭家,病發不久便無法工作。

明愛4年語文和哲學上的訓練,幫助Hester思考更多人生和生死的問題。她特別記得英冠球博士教學時說過的一番話,還抄在手機內:「語言是人存在的一種媒介,就像魚活在水中,魚不覺得水的存在,而人活在語言中,被語言所塑造,卻不一定察覺到語言對自己的影響!」

Hester能夠察覺到語言對自己的影響,因為她隨時可能退化至失去語言能力!她重視語言這媒介,認為這是人和人溝通的橋樑,有語言大家才能明白對方。可惜很多掌握語言能力的人無法體會她的感受,同病最能相憐。

幫特殊需要兒童說話

「我以前照顧的小朋友有嚴重肢體障礙,甚至沒有語言能力。今天我所承受的一切,跟他們所承受的近似,只是他們無法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而我可以幫他們說話,讓大家了解!」這亦是Hester一直想做特殊教育老師的原因。

沒有「病因」令Hester在醫療、生活上要花更多力氣、時間去爭取;輪椅維修、配眼鏡、拿綜援,以致特殊膳食安排等申請,雖然最終都能夠成功獲批,但過程卻比其他人辛苦、冗長。

Hester的畢業論文題為:「罕見病患者如何面對生死?」當中亦探討到,「知」和「不知」對罕見病患者的影響。論文討論兩個罕見病個案,除了她之外,另一個是患了「杜興氏肌肉營養不良症」的13、14歲小朋友。(杜興氏患者一般可活到18歲,有適當護理可以活得更長久。)

「他知道18歲可能是終點,我唔知什麼時候,隨時可能是明天!唯一確知的是身體不斷退化,但不知下一秒有多差!」連醫生也不知道,只能說「不退步便是進步!」她覺得自己與另一論文主角,最大分別是「他還可以計劃,我就無得計劃,只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盡量做想做的事。」

如果退化到需要臥床,依賴他人照顧,又會如何面對?她早已想過這情況,屆時她唯一可以揀的是,由誰來照顧自己,院舍、家人、工人⋯⋯「呢個係我最後的選擇!」至於是否急救?餵食方式?她已經揀定了:「不急救、只餵水!」她從書上看過一些「不由自主」的例子,令她覺得心痛,其中一個真實案例是,有家人要辦紅事,不想白事相沖,要求盡量延長病者生命,直至辦完喜事!

多謝自己堅持到今時今日

假設知道生命即將結束,最想多謝誰?Hester堅定地吐出兩個字:自己!「當然要多謝自己,努力了這麼長的時間,靠自己行了段艱難的路,遇到無數的逼迫,仍然堅持到今時今日,過程中可以選擇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沒有揀這一步,一定要好好多謝自己!」Hester不喜歡別人叫她加油,「因為我已經用了200分的努力,你還叫我『加油』!」她認為安慰病者,只需簡單的陪伴、同行便可。

對未來有何想法?除了想讀書,病發前她學過跆拳道,病情較穩定後跟隨輪椅武術總會學輪椅跆拳道,並已考取黑帶,去年4月代表香港參加美國舉辦的世界及殘疾人網上錦標賽,成為首位參加國際賽的香港殘疾人跆拳道運動員;她透過視像會議參賽,在黑帶女子18至30歲個人品勢組(套拳)項目奪金。

人殘志不殘,她進一步想成為殘疾人奧運會香港代表,但未知身體能否應付,另一個困難處是她沒有「病因」,難以分類參賽,她引述香港官方人士的說法:「分唔到類,就算你幾努力,我哋都唔會畀你出賽!」Hester沒有放棄,繼續鍥而不捨,嘗試直接聯絡國際殘奧會,希望能夠代表香港出賽。

回首幾年來的努力,很多夢想都已達到或接近完成,如考取跆拳道黑帶、教SEN小朋友跆拳道,連最艱巨的「四方帽」也戴到頭上;若要說遺憾,無疑就是7年過去,至今仍不知自己患了什麼病!

明愛3L精神 提供終身學習機會

經過4年努力,Hester今年完成明愛專上學院的語文及通識(榮譽)文學士課程,她自言作為一個殘疾人士,活着的日子不長久,若非明愛,未必有機會成就這夢想!4年求學生涯,遇過不少困難,中途想過放棄,這時候她不斷自我鼓勵,「能夠有這個機會,點解唔好好珍惜!」

Hester 感激同學們在學習過程的幫忙和體諒,例如分組時,同學們不怕麻煩,反而會考慮她的身體狀況,例如Hester看文章要花比別人多的時間,就算有電腦和閱讀機幫助,太密密麻麻的字還是看不清;同學們便會因應她的情況分工合作。

學校亦因應殘疾學生需要,添置了升高降底枱和視像放大機,前兩年還增加心理學家服務,有助了解殘疾學生的需要。這些都是Hester和學生事務處(SAO)一起討論後的成果。

人文及語言學院院長陳善偉教授表示,明愛着重關愛教育,學校有不少SEN學生,有足夠資源照顧他們的特別需要,除了申請政府、賽馬會之類的善慈基金,亦有一些有心人特別為殘疾學生捐款。

陳院長又指出,明愛規模較細,教職員相對能夠給予有需要的學生特別照顧,整體師生關係亦較密切;或可說是提供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教育,這方面明愛做得比較出色。人文及語言學院署理副院長英冠球博士續稱,很多時課程主任或老師會把自己的手提電話聯絡給予學生,「有乜問題或頭暈身㷫,都可以隨時搵我哋!」

取錄原因:有上進心、有抱負

當初如何決定取錄Hester?當日負責面試的英冠球博士憶述,「我覺得她是個很有上進心的人,奈何身體出了問題,她想透過學士課程令人生更充實,亦想藉此思考人生,思考自身的遭遇可以為她帶來什麼意義。她有抱負,希望寫文章、寫書講述自己面對疾病、生死的心路歷程,我覺得這個課程很適合她,因為課程提供語文、人文科學和哲學的訓練!」

英博士表示,明愛標榜的信念是3L,致力為社會上最受忽視(The last)、最卑微無助(The Least)、最失落迷失(The Lost)的人士服務。「不一定是為尖子服務,而是為社會上有需要、好學,未必有太多機會的莘莘學子,提供適合他們的讀書環境,就像Hester般帶着問題和需要到來。」只要合乎資格、有能力、明愛都願意取錄,希望幫助他們獲得想追求的東西。

作為階梯成就學生階段性目標

通識教育及語文學系系主任周照端博士表示,明愛提供了一個機會和空間,作為階梯幫助有需要的同學完成特定階段的目標。

語言及通識(榮譽)文學士課程主任駱澤盈博士表示,明愛重視平等教育,因為教育對任何條件的學生都非常重要;終身學習、終身教育,完成明愛的課程後,他們可繼續進修、繼續進步,尋找自己的人生意義。

除了特殊教育,Hester對社工亦有興趣。首選特殊教育,其中一個原因是家中弟妹都是SEN學生,自己18歲第一份工亦是做特殊教育,「自己做過6年特殊教育工作,現時還在教一些SEN小朋友課外活動、社區會堂興趣班,很想秉承這份使命感,繼續下去!」故明愛畢業後,仍會再報讀教育大學的特殊教育課程,亦會考慮修讀社工課程,多方面幫助SEN朋友。

——節錄至8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