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僅瞄準大陸是戰略錯誤——阜博王揚斌:國際化才是未來!
2022年10月5日

傳統影視備受新媒體衝擊,阜博集團創始人王揚斌深耕行業三十年,巧用科技化危為機,將香港的影視舊片放在YouTube、Facebook等平台上,開拓新的營利渠道。眼見香港影視行業沉寂多年,人人說回不去八、九十年代盛世,他卻力排眾議,斷言香港影視業的未來不必單靠內地市場,反而應該利用原有優勢創作符合國際觀眾口味的作品,重拾昔日的光輝。

撰文:郭顯通  本刊記者

亞洲電視(亞視)曾是華人地區中具影響力的電影台,惟自九十年代中開始,一落千丈,更因財困、欠薪不獲通訊事務管理局續牌,一代大台就此隕落。

「一開始,亞視不想跟我們合作。」阜博集團主席王揚斌憶述,當初甫跟亞視談合作,並非一帆風順。王揚斌與亞視的合作提案,內容大致分為兩部分:頻道管理與版權管理。頻道管理,是將客戶的影視內容重新包裝,然後在YouTube和其他影視平台上發行,確保高收視率,簡而言之,就是「吸觀眾」。至於版權管理,主要是維護品牌安全,運用技術識別甚至為版權擁有人索償知識產權,即「防盜版」。當時,亞視代表聽畢不禁說,「這個事情我們自己已在做啊!」

最後如何談得成?王揚斌拍心口,在為亞視賺到保證利潤前,阜博分文不收,「最後的結果讓他們很開心」。記者好奇,能否透露賺了多少?「只能說是meaningful value,比我們想像的多。」即使如亞視的舊片,放在YouTube等國際大社交平台上,原來也可以吸引到大量觀眾,最終為版權人帶來龐大利潤。

YouTube賺錢 可勝票房

王揚斌說,數十年來全球影視商業模式可分為三種。

一、廣告模式,平台本身不對觀眾收取費用,主要收入來源在廣告,如香港的TVB,務求擴大觀眾群,提升廣告投放價值,然後吸引更多廣告商,多多益善。

二、付費模式,觀眾需要支付月費或固定費用以觀看平台內容,如美國的HBO,以及香港的PCCW都是這個模式,付費就能安坐家中看歐國盃。

三、購物頻道,以現代用語來說,其實就是內地目前流行的「直播帶貨」。王揚斌說,這個模式自抖音崛起前已頗盛行,如當年湖南衞視有快樂購。

隨着媒體轉型,上述三種模式,移師至互聯網更有「錢」途,直播帶貨以抖音最強、付費影視平台有Netflix、Disney+,廣告就更不用說了。

在YouTube上,人人都可以自由上載內容,但母公司Google本身不買版權。那麼,YouTube上內容恒河沙數,版權問題如何解決?正是廣告分成。根據觀看人次帶來的廣告收益,YouTube會將55%的廣告收益分給已知的內容版權所有人。王揚斌給出明確數字,每千次印象費用(廣告每顯示一千次)約可變現2美元,而且在YouTube上所有相關內容,不論是整部電影,還是電影其中5分鐘的剪輯內容,由於都屬於同一版權擁有人,因此會將所有內容觀看人次帶來的廣告收益一併計算在內,潛在收入難以想像,王揚斌形容,「在YouTube上賺錢是一個累積的過程。」亞視舊片能夠悶聲發財,也是依仗網絡的力量。

王揚斌說,目前接觸過不少版權擁有人,雙方洽談過後都想合作。為何?以《少林足球》一片為例,在YouTube上合共超過22億人次觀看,換算可值440萬美元(約3500萬港元)。二十一年前的舊片,價值卻比近年大部分港產片的票房還高,歷久不衰的除了經典內容,還有IP(Intellectual Property 知識產權)。

痛定思痛 忌重蹈覆轍

香港早年不少電影人賤價出售電影版權到海外,由於產權意識不足,很多時沒有為自己留條後路。「那時候連YouTube都還沒有,我說你YouTube的版權肯定沒賣出去,我可以幫你在YouTube上賺錢。」豈料一查協議書,白紙黑字「All Rights Known Unknown Sold」,不少經典名作的商機就此付諸東流。王揚斌說,早年電影人缺乏好的法律團隊,不像美國電影公司早有完善法務機制,白白斷送吸金良機。

然而,只要把握好機會,不管是好片、爛片、新片還是舊片,仍然商機無限。亞視舊片既有商機,當年為何慘淡收場?「因為很多人打開電視,卻發現只能看重播舊片,心灰意冷。」YouTube則相對自由,「喜歡的、想看的才會點進去,不像電視,YouTube上只要有內容,就會有觀眾。」王揚斌做的,就是為這些內容找到合適的觀眾,對YouTube來說,也需要龐大流量才能賺錢。

當初與亞視合作,內容都是經典影集,王揚斌坦言也曾擔心過流量。但是,數據最終說明一切,「在東南亞,很多人看亞視,而且看的都是很老的電視劇」。

最重要的是「貨架」無限擴張,「以前戲院、場次,甚或電視台時段都有限,定要挑最好的出品,但互聯網的『貨架』是無限大的」。百貨應百客,王揚斌說,除了「沒有版權的東西不能搞」,其他不論是何種內容,多多益善,他都有方法牟利,「這就是科技的力量」。

IP是影視核心 宜放眼國際

過去二、三十年,香港電影人覬覦內地十三億人口市場,密密北上「搵真銀」,成功例子屢見不鮮,王揚斌卻形容這是「戰略錯誤」。「香港的強項在於國際,並非內地。」當年香港電影版權之所以賤賣海外,除了急需周轉,也是因為看不到潛在的國際市場。

難道香港電影在國際影院仍有叫座力?非也。「港產片在國際上,票房幾乎是零。」戲院是一門生意,一部香港電影要是不能號召足夠多買票入場的捧場客,恐怕連在電影院上映都難於登天。

王揚斌說,香港電影復活關鍵在於DTC(Direct-To-Consumer),核心仍是IP。「好的IP在網路上是可持續的。」

王揚斌解釋,只要能夠回收作品的IP,以今天的技術,可以將內容重新包裝、發行,直接賣給每一個潛在觀眾,不受任何審查限制,可以送上無刪剪版讓海外戲迷大飽眼福之餘,亦不需要像在Disney+上發行內容要賣斷版權,「內容創作者沒有市場數據,平台一定會想方設法用最少錢把內容買斷」,跟串流平台交易,創作者注定是輸家。

IP是影視核心、互聯網是影視大趨勢,早就不是新聞,香港卻才如夢初醒。「所有產業不按潮流改革,都注定出問題。」王揚斌說,內容製作是永遠的,但發行重心已不再是電影台。「Disney+不光小孩子要看,大人也要看Marvel、Star Wars,他們知道如何讓一個家庭每個月心甘情願付出10塊美金。」反觀香港大台?「內容少,卻要付月費,還得買個盒子回家裝。」

香港為何落後?「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太關注內地了,忽略世界市場變化。」中國內地沒有YouTube,近年跟國際近乎脫軌,香港影視若然跟着內地走,「就丟掉世界了」。王揚斌引述習近平總書記七一發言,「五十年以後也不要變,香港還是要做香港」。王揚斌認為面對這個分岔口,當務之急就是讓全球華人,乃至國際社會重新認識香港電影,再次看到最喜歡的香港影視製作,「我覺得這就是香港的未來」。

王揚斌說,「香港的IP其實有國際影響力,誰能想到20年的老東西能夠有22億觀看人次?」而且英語也是香港人的拿手好戲,「這一點連韓國都及不上。」問到香港電影會否早已變得太過依賴內地市場及資源?王揚斌不以為意,「過去拍合拍片,能看得懂內地市場的只有內地資本;要是肯放眼國際,香港是自由資本市場,國際資金來源同樣是不缺的。」

香港電影若能通吃中外市場,固然兩全其美,但王揚斌始終認為首先要顧好國際。「中國的電影也很好,對十幾億人來說是需要的,但想讓全世界都接受,還有一段漫長距離。」

王揚斌認為中外文化互通的時代,「可能正在離我們愈來愈遠」,像《阿凡達》當年在中國也是灸手可熱,但綜觀今日形勢,「我看不到再有哪一部荷里活電影能在中國做到這個水平」。隨着未知之數愈來愈多,香港電影現正處於分岔口,「下一步該怎麼走,是一個大問題」。

在內地成長,美國讀書創業,近年將企業總部搬來香港,他憶述自己看港產片長大,很有感情,相信如果香港電影能夠重新定位,將可再創巔峰。

節錄自10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