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香港中醫藥發展把脈
2022年10月27日

在本屆政府的首份《施政報告》中,李家超特首提出開設「中醫藥發展專員」職位,這是香港歷史性的創舉,是香港中醫藥界和廣大市民期待已久的中醫藥政策新突破。筆者作為香港中醫藥發展的參與者和見證者,現在為香港中醫藥發展把把脈。

回首往昔,個人認為過往香港中醫藥發展的障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方面是向錢看。回歸初期,政府把中醫藥的發展寄望於商界。但有地產商經深入研究中醫藥產業後,覺得無利可圖,結果是政府和商界都沒有足夠的投入。第二方面是外行領導內行。無論是對中醫藥的規管,還是對中醫科研項目的審批,都是由非中醫藥人士主導。規管的結果是流於形式,對提高行業的素質沒有實質的幫助。由不懂中醫的專家,審批競爭性項目,結果是中醫學者很難取得科研經費進行研究,窒礙了中醫臨床科研的發展。第三方面是重藥輕醫。回歸二十多年來,香港政府在中醫藥方面的科研資源,更多是用在中藥方面,但對中醫臨床醫療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中醫的優勢病種是什麼、如何提高中醫對優勢病種的療效、中西醫如何協作治療等等,相關的研究幾乎是空白。最後是急功近利,缺乏全盤性規劃和連貫性政策。例如,研究中醫藥對慢性病的療效,需要大樣本的長期觀察。但一直都沒有相關的規劃和資源去支持這類研究。

環顧當下,香港迎來了中醫藥發展難得的多個契機。首先,政府的新政策為中醫藥打下了一支強心針。設立中醫藥發展專員而不是中醫局,一方面可以避免繁複的程序,盡快落實;另一方面避免畫地為牢,有利拆牆鬆綁,加快中西醫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其次,中醫藥在治療新冠和新冠後遺症方面,已顯示出其獨特的療效和潛力,同時贏得了廣大市民的信賴。再者,新增多達20萬個門診服務名額,如能善用於臨床數據的收集,可以提供寶貴的醫療數據,為今後優化中醫、中西醫協作服務提供基礎。最後,目前全球數以千萬計的新冠後遺症患者,有可能受惠於中醫藥,是香港往外輸出中醫藥的好機會。

展望未來,前車可鑑。僅給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 建立類似內地中醫科學院的機構,聘用專職研究人員,利用醫學訊息學(medical informatics),集中精力研究中醫的優勢病種和中西醫協作模式。

二、 響應內地推進中醫藥融入「一帶一路」共建發展規劃,推動大灣區中醫藥協作,優化中醫藥的規管。中醫方面,推動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深圳希瑪林順潮眼科醫院的合作交流,以致遠程會診。幫助中醫師與保險公司協商,取得從事國際遠程醫療的專業責任保險,讓本港中醫師發揮語言優勢,可以在全球範圍內為新冠後遺症患者提供中醫遠程諮詢服務。中藥方面,參照加拿大、澳洲等國的相關法例,放寬對藥食同源中藥產品的規管,簡化對內地安全有效的OTC中成藥引入。推動中藥業出口、轉口對新冠後遺症安全有效的產品。

三、 支持中醫界發展數碼化、智能化服務,促進遠程醫療服務和社區健康管理服務。

張世平

國際遠程健康中醫研究協會會長

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