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極低增長 構成全球四大風險
2022年11月30日

過去四十年,中國擁抱市場、高速增長,但伴隨二十大閉幕,「中國模式」轉向「內循環」、「共同富裕」,專家稱未來十年中國會步入極低速增長時代。放緩的中國經濟,已為環球帶來四大風險。

撰文:黃愛琴 本刊高級記者

三大灰犀牛

2023年世界經濟增長,預計僅為2.7%!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10月最新的報告中預警,主因是三隻灰犀牛(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來勢洶洶:

一、俄烏戰爭令歐洲天然氣價格按年上漲四倍多,能源危機一觸即發。同時全球食品價格飆升,低收入國家最受衝擊。

二、持續擴大的通脹壓力,帶來貨幣緊縮、美滙高企。高通脹估計要去到2024年才有望被壓下。

三、中國頻繁的新冠疫情封控和房地產問題造成經濟放緩。

「如果中國有個小感冒,世界其他地方的供應鏈都會大病一場。」今年4月上海封城抗疫,混亂狀況蔓延全球,中歐商會主席伍德克(Joerg Wuttke)警告,全球四分之一的增長可能因而「泡湯」。

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貿易國和主要外資流入國,中國這頭巨獅的經濟表現、政策走向必然牽動全球。過去四十年和平盛世,中國拉動了世界經濟,但下個十年呢?很可能要匍匐前行。

Peak China

隸屬南韓總理辦公室的經濟智庫「韓國開發研究院」近期就提出「觸頂中國」(Peak China)主張,意指中國的經濟成長已經達到頂點,接下來開始走「下坡路」。

春江水暖鴨先知,現時投資者對「中國故事」興趣缺缺。「中國有什麼新增長點?」資深投資者、資產管理公司創辦人黃國英苦思一番後說:「我無咩特別可以諗到。」

他認為現階段中國概念都比較空泛。「新經濟龍頭被監管限死賺錢和壟斷空間,估值大跌;舊經濟隨着內房爆煲已經玩完。原本大家相信高端製造業是出路,代表作是電動車,但是現在比亞迪被沽空,美國又限制精密技術轉移。」他稱,中港股票有機會迷失10年。

十年極低速增長

房地產神話破滅,是壓垮中國經濟引擎的最後一根稻草。「沒了房地產谷高中國經濟,增長率有多少?」在本刊專訪中,有中國「最準分析師」之稱的洪灝推算,僅為2%至3%,這是未來十年的狀況(圖一)。

洪灝現為避險基金思睿集團(GROW)的首席經濟學家,過去曾多次對中國經濟作出精準預測。今年3月底,他發表報告預警上證指數即將跌破三千點關口,其後應驗,卻令他賠上交銀國際董事兼總理的「烏紗帽」,其微博被刪除。

中國未來低增長的估算公式,洪灝指出,等於人口加生產,再加上有限的乘數效應的總和。「以前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因為農業人口變成了工業人口,生產力提升,但現在城鎮化已經去到接近70% 了。而實際上住在城市的人口,是遠高於城市化比率的,因為統計沒算上農民工這類流動人口。失去了這個driver,你說中國下一階段的growth從何而來?」

答案是人口和勞動力。然而「一孩政策」、出生率低、人口老化,導致勞動力萎縮、生產力下降。「人的生產力增長去到 2% 已很勁了。即使你說科技發展,但日本、美國科技這麼發達,每年GDP增長也只是1%至2%而已。」

「有人問,中國2%至3%的經濟增長是否很差?」他自問自答:「不是的。一個正常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有2%至3%都要偷笑了。」

問題是,中國是否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習主席提出2035年目標是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那有沒有可能呢?」他反問。

儘管「中等發達國家」缺乏清晰定義,但是摩根士丹利分析師邢自強認為,中國的人均GDP需要增加約一倍,從去年的1.25萬美元增加至2萬美元,才能稱得上是中等發達。那意味著,在這15年內,中國的年均GDP增長率最少要在4.7%或以上,瑞銀和麥格理的經濟學家稱,此目標很難達成。

今年已經不達標。受清零政策拖累,IMF預期今年中國經濟增長只有3.2%,且大幅落後於越南、印度等亞洲國家(圖二)。

2028年超越美國夢碎

有國師之稱的林毅夫2019年曾將當下中國類比為九十年代的南韓,估計中國GDP仍可多年持續增長7%至8%,又揚言2028年中國經濟規模將超越美國。

港大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鄧希煒對本刊分析,林毅夫的推論犯了兩個錯誤:一、南韓是小型經濟體,中國卻是一個 14億人口大國,很難複製南韓用出口帶動經濟發展。二、南韓等四小龍當年能夠高速發展,皆因處於和平的全球化年代,但今時今日不和平,且有逆全球化趨勢。

——節錄自12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