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中國宏調手段失效
2022年12月7日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熄火」,很可能是2023年環球經濟的一頭灰犀牛。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將中國經濟增長調低至3.2%,較4月預測下調1.2個百分點;明年和後年分別預計增長4.4%和4.5%。

「中國經濟正面對20年來未有的一場挑戰。」在本刊訪問中,熟悉中國經濟的陶冬指出,中國經濟正面對多層面、錯綜複雜的挑戰:經濟結構轉型、增長下行和疫情。

以往救市的靈丹妙藥不再奏效。「過去中國宏觀管理就是管住信貸閘口。當經濟過熱,就把信貸閘口關一關;經濟過冷,就開放信貸,讓大家去搶,於是經濟很快就會反彈。但這次不一樣,信貸閘口打開以後(圖一),企業的信心不足,不願意去接貸款(圖二)。這顛覆了過去30年宏觀管理的模式。」

樓市神話幻滅 需求消失

企業以外,消費者信心亦疲弱(圖三),他指出,一大原因是房地產引擎熄火。過去中國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拉動,可是自從三條紅線出台,內房資金鏈斷裂,債務爆煲。「為了避免出現系統性風險,『房住不炒』」是對的,但是現在房地產問題拖累經濟下行,並且由於房企有現金流危機,給整個金融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此變種「系統性風險」已獲中央高度關注,最近出台的「救地產16條措施」說明政策基調有所改變,惟陶冬一針見血指出,「這些措施與其說在救房地產,不如說在救金融。」皆因政策主要落墨於供應端,例如擴大房企融資管道,明確「保交樓」的資金來自政策性銀行,並允許多種貸款展期。

在陶冬看來,從「供應端」救市的黃金窗口期已經過去了,「今天中國房地產最大的問題是需求不見了,因為房價只升不跌的神話破滅了,家庭現金流比過去緊了,買房的信心比過去低了」。房地產是高槓桿行業,只要房子賣不出去,現金流問題難以解決。

他稱,現時房地產是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甚有可能把風險擴散到整個經濟體系,「房地產問題不解決,其他問題也不能解決」。

明年3月大機會開放

至於另一座大山──疫情管控,陶冬認為中國的抗疫政策正在出現微妙變化。從最新公布的「優化防疫20條」可見,中央政府一方面強調動態清零不動搖,另一方面,不同城市和地區正在根據自身不同情況,調整抗疫政策。惟大家不應奢望中國會在一夜之間全面開放,而是漸進式開放。

他認為,經濟重啟需符合四條件:第一,中國成功研發國產疫苗和治療藥物;第二,基層物資供應網絡相對完備,不再重演上海抗疫的錯誤;第三,改善基層醫療,增強應對感染人數上升的能力;第四,新增感染人數大幅下滑。

綜合這四方面來考慮,陶冬估計明年3月防疫放開的機會較大。「如何平衡人民的生命安全和經濟安全,這是考功夫的。」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及2004年中國宏調,陶冬均曾作出準確的預警和分析。展望明年環球經濟,他認為全球衰退漸行漸近。

「2022年和2023年最大差別在於通貨膨脹暴升,全球範圍的資金成本暴漲。」各國都因為美聯儲極為激進的貨幣政策,而面臨着兩難困境。

「如果不加息,本國滙率會大幅貶值,出現進口通貨膨脹,尤其能源進口膨脹更難以控制。」許多歐洲國家就是因為無法抗衡,而不得不追隨美國大幅加息,加深經濟衰退風險,甚至出現滯脹。英國央行早前警告,該國將會衰退兩年。

而在東方,日本和中國面對的通脹壓力較小,故能夠採取較寬鬆的貨幣政策來拉動經濟,但亦無法避免美元升值帶來的噩夢,產生流動性加速流出,經濟雪上加霜。

——節錄自12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