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醫院先行先試搭平台 馮康:打破「私院睇病貴、公院睇病難」
2023年4月12日

本港醫療體制深層次矛盾嚴峻,可用「私院睇病貴、公院睇病難」概括。作為全港唯一非牟利私家教學醫院,香港中文大學醫院成立之初心,正正希望以先行者姿態,探索搭建公私營合作平台。行政總裁馮康不諱言:「全球各地暫時仍未出現完美的醫療制度,我們願意身先士卒,探索新型的公私營關係,扭轉香港瀕臨爆煲的醫療體系。」

撰文:幸瑜 本刊特約記者、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2014年,中文大學開始籌建全港首間非牟利私營教學醫院,建築面積達10萬平方米,2021年9月疫情肆虐期間正式開幕。「我們是全港最近港鐵站的醫院,出站過條馬路就到,哈哈!」馮康笑稱。

改變醫院冰冷形象

醫院選址盡得地利優勢,記者甫踏進大堂,便感到恬靜、舒逸,與冷冰冰的傳統醫院形象截然不同,大堂熒幕持續播出大自然的圖像和動畫,不同角落掛滿攝影、畫作等藝術品。原來這一切都是馮康的精心策劃,希望病人在整個治療旅程中感受到家的溫暖。

「過往,本港教學醫院集中在公營體系,要不是瑪麗,就是威爾斯,我們是集教學和研究於一身的非牟利私院,絕對是全港唯一,但放眼世界已有不少先驅,如哈佛、史丹福醫學院就是同類型的教學醫院。」他曾服務公營醫療逾30年,2014年起擔任中大醫院行政總裁。

醫院由中大全資擁有,當初成立就肩負先行者的使命,他解釋道:「誠如盧寵茂局長所言,本港醫療體制老生常談的問題是,私院睇病貴、公院睇病難。原因有很多,人口老化是其一。」

「其二是醫療科技進步反而會增加輪候時間,像自己初初入醫時,髖關節退化只能食止痛藥,現在則可以進行換骹手術,成效彰彰,連部分癌症也變成慢性病,意味着以前無得醫的病,現在有得醫,變相整體醫療需求增加,奈何供應追不上。」

手術費高阻撓私院求診

另一邊廂,私家醫院收費不菲,導致多數基層長期依賴公營體制,「私院門診收費,不少人可負擔得到,問題是一旦做手術,單價無法預測,往往有多無少!」他引用政府每年公布的數字,指出私院病人即使擁有醫療保險也不足夠,「大約四成費用需要自掏腰包,保險覆蓋面不夠,導致很多人卻步。」

「因此,中大醫院不止是醫院,而是要搭建一個平台,成為私營和公營醫院之間的橋樑,讓更多中產人士負擔得到,藉此減輕公營體系的壓力。」馮康敲一敲桌面,信心滿滿地說:「其次,醫院會配合大學科研發展,把新技術轉化為實際服務,支援大學所需。」

他強調,中大醫院百分百非牟利,「其他私院的透明度未必及得上我們,現時初落成固然未有盈餘,但將來只要有一分一毫的盈餘,撇除醫院發展和維修等開支後,將悉數投放入中大醫學院。」

現時我們前往私院接受手術,出院時才知道收費如何,過程中無法預算,但中大醫院敢為天下先,推出具透明度的「定價收費」,馮康解釋:「一般人稱之為『套餐價』,我們以診斷相關群組(Diagnosis-related group、簡稱DRG)為原則,定出客觀收費標準,讓病人事前心中有數。」

定價收費增透明度

「手術費用大概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醫生收費,另一部是醫院收費,假設手術費用為7萬元,即使病人需要額外多住一兩日,也不需要支付額外費用。」

他頓一頓,苦笑道:「開業頭一年,部分手術曾計錯數,唯有蝕住做,但吸收過教訓後,當然不再重蹈覆轍。由於醫療新儀品和消耗品的成本持續增加,我們的價格亦會隨之調整。」

談到DRG的理念,他認為比起affordable,更重要是predictable,「前醫管局CEO蘇利民(Shane Solomon)在任時,曾推動DRG用於內部資源分配,衡量手術相對成本。目前我們在網站已列出292個項目,目標是羅列出自願醫保內的所有項目……當然,有些手術已經過時,無人再做,那就不必包含在內。」

「定價收費」價目表目前只適用於香港居民,外籍人士和內地同胞如前往中大醫院接受服務,收費方式跟其他私院無異,他希望定立收費標準後能夠影響到同業:「一來是保障病人,二來是提供參考標準,三來是與保險業加強合作,因為對保險業界來說,風險必須易於計算、具預測性,才能給予消費者更多保障,否則手術費封頂或大幅加價,會窒礙患者前往私營體系求醫。」

好手術救一人 好行政救萬人

馮康對本港醫療體制觀察入微,皆因早在1981年畢業於港大後,便正式展開行醫之路,但正如其著作《輕舟過渡萬重山》寫道:「好的手術只救一個人,好的行政可以救一萬人。」隨後,他加入了醫管局擔任管理工作長達11年,再於2002年調任為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及威院行政總監,前後超過30個寒暑。

2013年,56歲的馮康離開公營醫療體系,他坦承,當時已深知公營體系長此以往將無以為繼,但缺乏頂層制度的改革,一切只是修修補補,無補於事,遂希望在制度外出力,倒逼制度內的改變。

中大醫院任重而道遠,除了商業考慮,更要兼顧制度改革、社會責任、DEI(多元、平等與包容)等因素,「從某角度來看,中大醫院與社會企業的定義大致相同,改革目的是探索新模式,當然突破不會一朝一夕就成功,以定價收費為例,最初保險公司高層也不明所以,需時磨合。」

回首醫院由籌備到落成,見證了由無到有的過程,馮康雙眼露出自豪的神情:「坦白說,醫院是無比複雜的建築物,但一切都在我們預期之內,沒有超支,甚至有錢剩,這一龐大的工程只是遲了178日,期間曾面對地盤火災、八號風球、新冠疫情等負面影響,仍能在4年內竣工,我覺得近乎是奇跡。」

萬事開頭難,中大醫院初落成時知名度不足,門可羅雀,直至後來成為全港最大的新冠疫病接種中心後,才人氣急升,「營運上的挑戰肯定會接踵而至,但我們對醫院前景非常正面,首先是有中大品牌,中大教授會來應診;其次,我們的體檢已經很受歡迎;第三,愈來愈多保險轉介過案。」

中大醫院2015年向政府貸款40億元,惟受疫情影響而未能如期還款,遂向立法會申請順延5年還款,一度引起外界憂慮。他解釋:「第五波殺到,根本無人睇病,復常後已馬上反彈,預期2025年收支平衡,2026年開始有現金流,其實比起一般醫院需用5年時間收支平衡,已快了一年。」

醫院內的服務尚未100%投入服務,如4月中才開始提供中西結合服務,醫院目前只有200多張住院病床,最終將增加到超過500張病床。談及改革前路,他不禁嘆了一口氣:「全球各國嘗試利用私營市場減低公營壓力,目前為止未有成功例子,好似自願醫保當初是參考澳洲,但他們近年亦因投保的人口愈來愈少而陷入困境,就連如新加坡這麼強勢的政府,亦面對與香港相似的問題。」

費高阻撓私院求診

「本港體制致命傷是公私營的割裂,以及基層與醫院服務的割裂,單靠增加收費,如把急症室費用由100元加至180元,根本是治標不治本,期望去年出爐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能踏出有用的第一步。」禍兮福之所倚,他認為全港醫護在疫情危機上了寶貴一課:「由沙士到豬流感等疫症,私營體系一直被政府忽略,反而今次新冠疫情為公私營合作提供契機。」

醫管局成立超過30年,他不諱言:「最大改善是,今日再也不見帆布床,但是沒有帆布床不代表醫院內不再擠迫,根本問題尚未解決。當年我在公營系統時,已經構思如何令醫護做得開開心心,減低流失率,結果談了30多年,今日情況依舊!」

——取自4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