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效應對商舖的負面影響最大,寫字樓亦偏向負面,但工廈反而會變得利好;至於住宅市場方面,疤痕效應帶來的影響是負面的,幸好有新香港人的強大購買力「挺住」,可以抵消疤痕效應的負面力量。我預期2023全年住宅樓價可保持8%至10%的升幅,即是下半年升幅約3-5%,但寫字樓及商舖就會下跌。
撰文:林一鳴
復常後給大家的整體感覺,普遍是經濟回復速度不似預期。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我覺得這可能是受到「疤痕效應」(Scarring Effect)的影響,即是社會經過創傷之後,當恢復到正常狀態,就算傷口已經愈合,仍會充積大量避險和觀望情緒,經濟只是「彈一下」就無力再上,要一段長時間才能回復到創傷前的水平,在形態上出現L形的經濟疲態走勢。
根據政府統計處公布數字,今年第一季度的零售業銷貨額較去年同期上升24.1%,雖然算是不錯的升幅,但與疫情前仍有一段距離,市民消費及投資心態仍偏向保守,訪港旅客人數只及疫情前的一半,消費金額就更加大不如前。有些酒樓東主向傳媒表示,疫情後的市況是「旺丁不旺財」,特別是公司訂位的餐宴,以前會訂一些中價至高價的餐單,但現在就較多以低價為主。
除了香港居民之外,國內人也受到疤痕效應的影響,消費模式出現轉變,沒有以前的土豪式消費,拿着一大疊人民幣瘋狂購物。例如在假日的時候,我看見銅鑼灣及廣東道有不少國內遊客,但名貴錶行內的顧客數量卻不算很多。
樓市在第一季度有不錯的反彈,但第二季就開始放緩。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香港物業報告:每月補編》的數據,香港私人住宅各類單位的售價指數,於本年第一季度升幅約5%,物業成交數量也錄得升幅,第一季度整體住宅物業成交數量為16828 宗,較去年同期上升58.2%;不過踏入第二季度之後,樓市動力開始放緩,住宅市場買賣雙方呈拉鋸局面,四月份樓價回調約1-2%,二手成交量較三月份下跌38.2%。
至於投資市場就更加「死下死下」,港股恍似一潭死水,成交量持續偏低,大家對着死水似的港股,都好像沒有心情買賣。國內清零政策於去年十一月初出現重大轉向,當時讓大家感覺到疫情接近尾聲,於是股市立刻急彈一下,但升勢維持了三個月就無力再上,然後開始掉頭下跌。
——節錄自6月信報財經月刊《數碼人幣調控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