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磚十一國」實力和G7,仍然相距甚遠。但在中國立場,的確是多一個朋友好過多一個敵人。中國和G7在貿易、科技甚至軍事上再爆發衝突的可能性不低。當「金磚十一國」和中國的貿易聯繫變得更深,他日他們要加入制裁,相信代價也會較大,也未必會輕易跟隨G7的主調。
撰文:李聲揚
早前有件國際大事,比較少人談論。8月在南非舉行的「第十五次金磚國家峰會」,本被視為例行公事。令人意外的是,「金磚國家」忽然宣布「擴容」。由原本的「金磚五國」(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南非),加入六個新國家(阿根廷、埃及、埃塞俄比亞、伊朗、沙特阿拉伯、阿聯酋),變成「金磚十一國」。
有人認為,「金磚十一國」代表「多極世界」,將足以和代表傳統勢力,歐美日的「G7」(七大工業國: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抗衡,爭取話語權,甚至發行共同貨幣,推倒「美元霸權」。懷疑論者則認為,「金磚十一國」只是烏合之眾,成員政制不同,利益也不同,中國和印度不可能合作。
一如以往,真相很可能是兩者之間。筆者本文先會快講「金磚」的歷史,然後用數字說明「金磚國家」的實力,也檢閱六個新成員。接著筆者會討論「金磚國家」的內部矛盾。最後討論「金磚國」力有不逮的事情,以及有機會實現的願景。
「金磚國家」此組織的歷史,相當離奇曲折,就連「金磚之父」也想不到兒子真的會誕生。「金磚之父」是投資銀銀行高盛的經濟學家Jim O'Neill,他在2001年提出此概念,認為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四國,未來增長強勁,值得投資。四個國家英文國名首字母,合起來就是BRIC,統稱為「金磚四國」,僅此而已。有趣的是,四個國家政府在2006年真的正式合作,然後在2010加入南非,成為BRICS,變成「金磚五國」。現在更成為「金磚十一國」,將來有望成為「金磚集團」,這些都是「金磚之父」未有想像到的。
「金磚之父」2001的預測,算是不錯。當年「金磚五國」只佔全球經濟總量(GDP)8%,G7佔65%。現在呢?「金磚五國」佔26%,G7佔43%〔表一〕。「金磚五國」仍未追上,但差距已大為收窄。可見「東升西降」的說法,並非全無道理。
以上數字以「名義」(nominal)GDP 計算。若計及各地物價,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則「金磚五國」GDP早已超越G7。不過筆者相信,以「名義」計算較為公平,本文所有數字均以「名義GDP」為準。若論人口,「金磚五國」的優勢更明顯〔表二〕。G7人口佔全球10%(經濟佔比卻是43%),「金磚五國」則佔了40%。雖然中國人口呈下降趨勢,但印度人口增長仍是不俗,「金磚五國」的廉價勞動力,仍會是經濟上的優勢。此外,在文化產業上,擁有龐大的本土市場,也肯定是優勢。例如中國的電影,只靠國內市場已夠回本(這會否長遠阻礙創意,則是另一課題)。
最後我們看看貿易方面的數字。今年首7個月,中國對「金磚國家」的出口,按年增長23%,相當不俗。同期中國對美國的出口跌了13%,對歐盟跌3%,對日本也跌1%。G7雖然否認和中國「脫鈎」,但在貿易上卻看到真相。
留意同期中國的總出口,按年只升2%。也就是說,中國對「金磚國家」的強勁出口增長,幾乎被對G7的出口下跌全數抵消。原因很簡單:G7的經濟體系較大。歐盟、美國和日本,依然是中國第二、第三及第四大貿易夥伴(第一是東盟)。「金磚國家」現在佔中國貿易總額只有約10%,仍比不上歐盟(14%)和美國(11%)。
「金磚國家」的六個新成員,被部分評論視為烏合之眾,未夠班。但現實是否如此?先看經濟實力,六個新成員,才佔全球GDP約3%,加起來才大約等於一個英國。「金磚十一國」較「金磚五國」的GDP總額再升了11%,比上次加入南非的影響大得多。
另外要留意的是增長潛力。低收入的印度和埃塞俄比亞,有望在在將來錄得較快增長。事實上,之前提到「金磚國家」經濟總規模仍不及G7,但若計算「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的話,「金磚國家」早已貢獻全球經濟增長逾半。
此外,六個新成員國,人口加起來近4億。而整體出生率尚算不錯,人口也相對年輕,這當然可以提供勞動力,也會成為將來的內需市場。
——節錄自10月號《ChatGPT投資 跑贏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