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安
麥安 (Ann Mak) 獨立策展人,項目包括當代藝術攝影和媒體藝術,偶爾書寫相關藝術評論;現為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博士生。
文章原載於《藝術當下》https://www.artisticmoments.net/
=================================
我會形容這一個展覽,就好似在一個建築現場打開的一本書,我們作為觀眾,被藝術家邀請走入這一本書,在不同的空間去經驗不同故事的章節。──郭瑛
展覽「江康泉:戰國龐克」(Kongkee: Warring States Cyberpunk)融合了動畫、聲音、和霓虹燈等多種媒介元素,以巨型屏幕和霓虹裝置打造出一場沉浸式體驗。這不僅是一個冥想思辯的過程,更是將大館轉變成一個連接過去和迷幻搖滾的未來賽博龐克宇宙的體驗。
1 展覽背景
展覽先於2022年在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辧,由該館當代藝術部總監兼資深副策展人陳暢負責策展。一年後再於芝加哥萊特伍德659藝術空間展出。然而每次的展出,都會對該展場作出特定的回應。在亞洲藝術博物館,藝術家江康泉(江記)的賽博龐克世界將博物館收藏的戰國青銅器推向了新的考古時間線。而芝加哥的展場是安藤忠雄的建築,江記以作品中的懷舊與未來主義回應安藤的混凝土與自然光處理的調子。
這次於大館的展覽則由大館資深策展人郭瑛聯合策辦,郭瑛表示:「大館與香港的法治演化歷史緊扣,展覽以此歷史為舞臺,講述一個關於過去的未來故事,進入一個記憶可以超越時間限制、懷舊與平行現實的圖景共舞的世界。」
2 不同的歷史,相同的慾望
科技與慾望密切相關,許多科幻故事探討了人類透過科技滿足慾望之後,進而反思自身的行為,尋找更深層次的意義。
江記於2013年創作的前瞻性漫畫《汨羅虛擬》,也是他賽博龐克宇宙的藍本。此漫畫作品為隨後製作的動畫長片《離騷幻覺》,成就是次展覽的骨幹。
在「江康泉:戰國龐克」展覽中,藝術家選擇了一個獨特的角度,將人形機械人與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的記憶相結合,將戰國時代的汨羅江轉移到賽博龐克的迷幻搖滾風景中。他將不朽的靈魂、時空穿越和賽博龐克主題融入其作品中,通過歷史和時空交錯碰撞,以思考人類和科技慾望的關聯並進行思想的辯析。
他質疑過去的人和今天的人在情感和慾望的追求上是否真的有太大的區別,同時,質疑科技如何滿足我們無窮無盡的慾望,並帶出了這兩個不同時空之間的相似性。
在他的作品中,過去與現在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就像日與夜、時間的流轉一樣。這種模糊性在他的作品中得以體現,帶領觀眾深思人類情感、慾望以及科技進步之間的關係,引發對當下社會和文化的反思。
3 展覽亮點
此次展覽除原有的作品外,江記新增兩件特定場域裝置藝術品。其中,《過去﹒現在﹒未來﹒流血﹒流淚﹒流浪》的LED裝置呈現數碼三聯畫,應對大館展室的大圓拱窗。步入其中,彷彿進入教堂,是一趟沉浸式的體驗。江記解釋:「如果這是一座借來的教堂,我的信仰就是藝術。藝術沒有答案,我是透過藝術,我們知道大家是相連的,即使每個人都是孤島,但並不孤單。」
另一件作品《時間停頓就是山,時間流動就是水》以霓虹燈形成山與水的手勢,從不同的變動速度做出動態的效果,呈現空間靜止和流動的理念。在科技的主題中,藝術家有意提到山和水,他提出水是流動,山也隨著時間而漂移,只不過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只能見到一瞬間的山,便以為山是靜止,突顯對於時間相對性的反思。他並提出其實香港最有特色之處就是把它們強行連接在一起,這是「香港」獨特的地方之一。
在位於奧卑利街旁邊的一個房間內,展出著一部黑白動畫作品,靈感來自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的名言,「你永遠不能踏足同一條河兩次。」創作的背景是藝術家在2020年疫情爆發期間,一種被隔離的感覺──跟整個世界有一種應該是接近,但卻是非常遙遠的距離;作品呼應展覽關於時間、記憶與身份的提問。
最中一個展區展示了藝術家的手稿。郭瑛提到:「這些手稿是我親自兩次前往藝術家的工作室收集,特別為這次展覽重新挑選的。」這批展出的手稿包括不同的角色設計、人物之間的關係,以及夾雜著背景圖和漫畫章節。展區中重現了江記的工作室,模擬藝術家的書枱,讓觀眾能夠感受他的工作環境,更貼切地了解他創作背後的過程。
4 作品特色
科幻作品經常讓人聯想到霓虹光,江記作品大胆地使用原始的色彩,那是傳統木版畫和廟宇壁畫的顏色。江記混合這兩種效果,創造出攝人的火花。他把青銅器比作古代重金屬音樂,聯想到古代人都有夜夜笙歌的時間,以回應《道德經》中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當中的重點是提醒世人尋找內在真實才是最重要。
5 展覽布局
入口的一組粉紅色霓虹燈的作品,從樓頂往下壓,那是《饕餮》神話傳說中怪物的象徵之現代演繹,本來的紋飾換上了社交媒體的符號,取代大館原來的老虎頭標誌,是對大館空間的回應。從入口進入展場,先由聲音進入視覺,那是如教堂的空間,玻璃上斑爛的色彩是千變萬化的光影直刺眼球,激活著對《過去﹒現在﹒未來﹒流血﹒流淚﹒流浪》的提問。走到盡頭扶梯而上則是幽暗的斗室,孤零零地播放是黑白的影像:一個兩半的身軀只有相遇卻無法連在一起,低吟著赫拉克利特的《你永遠無法踏進相同的河流兩次》。在進入《離騷幻覺》之前,經過的長廊是變動的霓虹,從狹縫之中發現的是《時間停頓就是山,時間流動就是水》,及至最後的手稿作為句號。郭瑛提到:「作為策展人,凡針對的是觀賞經驗。那種視覺上的感覺,從入場到接觸藝術品的那一刻,是透過文字,透過聲音,燈光的效果,和作品應該如何呈現。」
6 共同創作的體驗
對於郭瑛來說,每次展覽都是一次與藝術家共同創作的體驗。她形容這個過程是她和藝術家一同探索特定主題,進行深入的探究,嘗試找到自己在其中的切入點,通過密切的交流最終呈現作品,當中涉及信息的傳達以及如何詮釋作品。
她一直喜歡處理個人展覽,因為個展提供了難得的經驗;每位藝術家都對自己的研究主題深入研究,策展人必須在短時間內深入了解藝術家的理念,並探討某些主題,對策展人來說是一個很高的挑戰。
因為本身也有藝術創作的背景,郭瑛因此對藝術家創作的過程有深刻的體會。在相互討論、相互發展的過程中,尤其關於作品的呈現,包括空間和時間的考慮,從而對作品意義上所產生影響。這部份的創作過程,她是積極參與其中,她形容這是一個共同創作的過程。
在這一次的展覽,她和藝術家都有一個共識,就是作品不能過於以媒體的角度切入,一定要有藝術家的理念想法,作品與作品之間有呼吸的空間,就以《你永遠無法踏進相同的河流兩次》為例,郭瑛提到:「這是特別為這件作品安排的展示空間,我覺得唯有這樣的空間環境才可以承載藝術家當時創作的狀態。這裡獨立於其他作品,空洞而憂悒的氛圍與小窗外城市的人聲和車輛駛過的聲音產生有力的反差。我希望觀眾可以放慢腳步,細細品味這部作品,感受一下空間瀰漫的情緒。同時,也希望觀眾可以趁這樣的一個機會,重新反思當下身處的時代和社會,重新找回自己的步調。」
7 Asia futurism
江記的作品屬於亞洲未來主義(Asia futurism),尤其在美國的展覽中受到強調,以此介紹他的作品給美國觀眾。這使得觀眾更容易理解他的作品。此外,作品中還蘊含了更大更廣泛的討論,包括主流以外的美學、概念、生活,以及強烈的未來感覺;時間旅行和赛博龐克等元素也在作品中得以體現。
8 Home Coming
在香港,郭瑛強調這是一個回歸家園(Home Coming)的展覽。他的作品展現了香港特色,這些特色源自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習慣和經驗,例如井字型公屋、電車和渡海小輪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郭瑛指出:「江記在香港成長、生活和工作了多年。他之前的作品,特別是兩年前的黑白作品,與城市的脈搏很銜接,能夠立即與觀眾建立聯繫。通過他的作品,我們更可以深入探討情緒,以及藝術家與這座城市的千絲萬縷聯繫。另外,大館是一座保育的建築,所以我覺得從這個方向閱讀這個作品更有意思。」在另一個場合中,江記也曾表示:「香港本身就是一座賽博龐克城市,也是我創作和成長的原點。這次在大館這座獨特的歷史建築舉辦展覽,我期望我的作品能夠與這座城市產生共鳴。」
9 願景
作為一位策展人,郭瑛的願景是將香港優秀的藝術家推向國際舞台,不僅需要資助他們的展覽,還需要促進多方面的交流。在2015年回港之前,她曾長期在英國和半年在美國逗留,策展工作也是在英國開始的,這為她提供了特殊的文化經驗。2016年回到香港後,她深刻體會到香港擁有眾多優秀的藝術家,但在國際舞臺上似乎沒有他們的位置。
她一直在思考如何利用她在英國的經驗來推動一些國際性的交流項目,在其中包含香港藝術家;希望在她的策展項目中,能夠納入他們出色的作品,特別是在國際性的項目或聯展中。國際性的項目的優勢在於不侷限於國家或城市的界限,而是針對優秀作品和概念交流的平台。大館的主要方向是國際性的,而她對香港藝術家有一定的抱負和想法,希望將他們納入更大的討論範疇中。
展覽資料:
「江康泉:戰國龐克」
2023年12月9日–2024年3月3日
星期二至星期日早上11時至晚上7時
星期一閉館 (公眾假期照常開放,延至翌日閉館)
大館01座複式展室
藝術家:江康泉(江記)
策展人:郭瑛及陳暢
卓越贊助:東方表行
展覽夥伴: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
了解更多|https://qrs.ly/7zfh0f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