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步入衰退 「土地財政」勢爆煲
2020年4月8日

撰文:姚松炎 奧克蘭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四年前我曾撰文,預警香港步入經濟衰退,財政赤字危機浮現,不幸言中,所言非虛:「當前經濟步入衰退,一旦失業大軍湧現,救經濟刻不容緩,急如星火,政府為免倒台,加上自己利益,一定兵行險着,大灑金錢。」1

及後我晉身立法會,直接在議會發言,再次預告五年內經濟出現衰退,敦促政府減少無謂的大型基建支出,避免入不敷支,長期財赤,當時的部分發言如下:「大家須留意,未來5年,香港將有可能出現經濟衰退危機,一旦經濟下滑,賣地收入減少,但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無法不結帳,屆時便會出現更龐大的赤字。」2

言猶在耳,衰退終出現,香港在2019年第三、四季已經連續兩季經濟負增長,技術上已進入衰退,而今年第一季受疫情影響,幾乎可以肯定經濟增長率必然繼續向下,衰退之勢已成,恐慌情緒出現。

可惜,香港政府在過去四年不但沒有聽取意見,反而不斷加大工程開支,由1997-98年度的每年300億元一直攀升至近年的接近每年一千億元,更出現單項工程動輒近千億元造價,譬如最近運房局公布沙中線的最新造價上升至914.6億元,超支108億元。3

基建項目嚴重虧蝕

事實上,近期落成的多項基建項目均出現嚴重虧蝕,因使用量遠遠低於當年的估算,回本無期,高鐵與港珠澳大橋均如是;而且不少大型工程爆出偷工減料,違規違約,甚至貪污舞弊事件,沙中線與港珠澳大橋亦如是,加上超支不斷,坊間早已謔稱為大白象工程。

然而,在每年的《財政預算案》,大家總聽到大量財政盈餘,令市民誤以為政府收入豐厚,花得起玩大白象,浪費不成問題。事實並非如此,三年前我在審議《財政預算案》時已經提出修訂動議4,反對政府從經常賬轉撥45億元至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以免影響民生支出的儲備,可惜未獲接納。

當時的發言已經指出所謂的財政盈餘,其實是把經常賬與非經常賬混合計算,經常賬赤字預算的危機已成,非經常賬的盈餘主要依靠近年土地收入隨高地價而大幅上升才錄得的盈餘。但土地收入一般直接進賬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只用作工程項目支出,並不會惠及民生,變相是整體市民透過交土地稅承擔高昂的基建費用,而隨着人口老化和貧富懸殊等問題,民生支出愈來愈多,經常賬早已亮起紅燈,去年起終見赤字。

政府可能為了回應我的指控,在隨後三年均一反常態從基本工程儲備基金戶口轉撥800億元、550億元和840億元入經常賬戶(這或可算是我的成功爭取),令經常賬的預算案在去年轉虧為盈(但最終的修訂預算仍是赤字)及把今年的赤字預算減輕〔表一〕

表一的第一及第二欄顯示2019-20年度的原預算透過轉撥轉虧為盈,但一年過後,實際的收入比預期少,支出卻比預期多,令到轉撥無功而還,財政赤字終於出現。在去年的修訂預算和今年的預算中,經常賬收入只有4128億元及4385億元,但支出卻高達5338億元及6253元,均已入不敷支,而且赤字愈來愈深,由收入的129%增加至143%。

在過去三年,承着土地收入大幅上升,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賬戶的收入在去年的修訂預算和今年預算中有高達1473億元及1257億元進賬,讓政府可以從基本工程儲備中轉撥550億元和840億元入經常賬,令經常賬赤字減少。但這就更清晰地反映了政府的財政平衡完全依賴土地收入和基建支出的水平。一旦中國經濟出現衰退,香港的土地收入放緩,而已上馬的基建支出有增無減,香港將會出現更嚴重的財政赤字,必須動用庫房儲備,甚至向外舉債,影響香港信貸評級,挑戰港元穩定,經濟岌岌可危。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4月號《疫市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