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可欣:香港人要認同本地時裝!
2016年2月16日

「你有沒有看毛記分獎禮? 真.方健儀穿那件晚裝其實就是本地品牌112mountainyam。」羅可欣(Edith)雀躍地表示。出身紡織世家,羅可欣2004年加入妹妹羅可旋創辦的bread n butter,負責營運。2012年牽頭成立非牟利機構Fashion Farm Foundation(下稱FFF),培養及推廣本地時裝設計師。方健儀的晚裝就是透過FFF聯繫的。「身為羅氏後人,也希望為行業轉型出一分力。」

香港成為下一個紐約
「時尚產業可以很大,不單時裝。」她經常以紐約為例子。「以前Chelsea都有很多工廠,六、七十年代工廠移至亞洲,班猶太人就開始轉型做品牌,結果出了很多設計師,紐約成為時尚中心。」香港正經歷同樣過程,且條件十足。
「單單金融中心已經吸引很多人才,很多人願意投放creative capital(創意資本)。」新加坡對時尚投入也很多。「但先天條件不足,新加坡人多數都穿背心、拖鞋,香港人穿衣更有layer。」
FFF位於羅氏集團旗下活化工廈D2 place,出租工作室給本地時裝設計師,近年社會對時尚投入愈來愈多,Edith認為那是自然的演進過程。「南豐都開始有新項目,他們一定不是跟風,而是大家都有同樣想法。連卡佛都推出項目支持本地設計師。發展商愈來愈願意以平租優惠小店,支持本地品牌,他們都想培養消費者的忠誠度,尤其吸引年輕人。」

非個個想做Vivienne Tam
「香港無製造業很久了!製造要講成本,但做品牌實有機遇。」近一年,她積極推動本地人穿本地品牌,她身體力行,「我現在上衣是Injury,裙則是Yi-ming。」她的衣櫃有三成都是本地時裝。「自己要認同自己。不要認為本地時裝就要discount。」這是一種覺醒。「7日中穿1日,衣櫃就有10%,足以養活本地品牌,可以持續發展。」
香港不乏具國際知名設計師。「JOURDEN開了2年,已經拿了LVMH獎項。」Edith指,未必個個追求Vivienne Tam的經營模式。「很多沒有連鎖品牌,在業內也很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