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嗩吶」這件樂器,不少香港人或許並不熟悉;而講到常常在紅白喜事上演奏的、音量大且音調高的「啲打」,想必大家不會覺得陌生。其實,「啲打」是嗩吶的別稱。在一班普及嗩吶文化的年輕人中,香港中樂團年僅26歲的嗩吶首席馬瑋謙或許是最亮眼的一位。
撰文:李夢
有人說嗩吶音色嘈雜難登大雅之堂,還有人說它只能應付簡單旋律,難與其他樂器合作無間,而一班在香港出生長大、熱中吹管樂器的年輕人在過去數年間普及推廣嗩吶文化,既傳承中樂傳統,也不時與流行或爵士樂手溝通互動,漸漸令到這件樂器從既有的「成見」中跳脫出來,變成為新一代樂手及觀眾提供充足詮釋及想像空間的新潮樂器。
這班普及嗩吶文化的年輕人中,香港中樂團年僅26歲的嗩吶首席馬瑋謙或許是最亮眼的一位。這位90後嗩吶演奏家三年前加入香港中樂團,兩年前獲得香港演藝學院碩士學位,如今已是帶領整個聲部六位樂手的首席樂師。
音樂世家
馬瑋謙還在BB車中的時候,已經被家裏人帶去聽音樂會,學習並喜歡上音樂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父親馬榮城是本地頗有名氣的吹管演奏家,曾在多個中樂演出團體擔任嗩吶或管子樂師。
小學時,他已在父親鼓勵下學習了眾多吹管樂器,例如單簧管、嗩吶、管子還有簫等等,西洋樂器和中國樂器都有。馬瑋謙直言最初愛上的吹管樂器並非嗩吶而是單簧管,因為家中的唱片機時常播放莫扎特那首經典的單簧管協奏曲。聽得久了,馬瑋謙覺得單簧管的聲音與人聲近似,親切且表現力豐富,故而喜歡上管樂器,每日放學後常常苦練三四個小時而不覺辛苦。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嗩吶是一件「很嘈」、無甚美感的樂器,馬瑋謙卻從來沒有抱持這樣的偏見。在他看來,嗩吶是一件音色豐富且頗具表現力的中樂樂器。當他聆聽一首中樂曲目,有時會忽然聽到一小段嗩吶獨奏。那一段旋律十分搶眼,而台上演奏嗩吶的樂手在他眼中,也是明星一般的存在。
這位吹奏嗩吶已將近二十年的年輕人從來不覺得嗩吶只能夠在紅白喜事上吹奏。在他看來,嗩吶的聲音可柔可剛,能應付不同類型與風格的曲目,而且演奏難度高,對音準和音色的把握都十分考驗吹奏者的技巧與能力。
扶手訓練
儘管鍾意嗩吶,但在香港這樣一個密集程度如此高的城市裏,找到合適的練習嗩吶的地方或許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時候每天在家中練習,動輒吹奏數小時,卻極少遇到鄰居投訴的情況。馬瑋謙也會租用政府音樂事務處的場地,後來去到演藝學院讀書之後,就常常租用學校琴房。
說起練習一事,馬瑋謙直言自己幸運。身邊有些同樣喜歡嗩吶演奏的同行,總是苦於找不到合適練習的地方。在家中練習,不時會遭到鄰居投訴與抱怨;而如果在公園等公共空間練習,原本寧謐的環境忽然亮出嗩吶高亮的聲音來,始終是件尷尬的事情。
不過,馬瑋謙即使手空空,也能練嗩吶。皆因坐地鐵時,他會藉助電梯扶手來練習手指跑動;空閒時,他便練習丹田呼吸,已保證演奏時候有足夠力量吹奏長音。有沒有地鐵車廂裏的人覺得你很奇怪?「沒有啦,香港人這麼忙,哪有時間留意陌生人?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不需要理會他人目光。」他笑道。
入讀演藝時,同校吹奏嗩吶,就只有五位同學,已經是歷年最高了!嗩吶在本地始終是小眾樂器,中樂團招聘嗩吶樂師也不多。雖說本科畢業時拿到的是嗩吶與管雙主修學位,但馬瑋謙最期待的工作,是像他的導師、香港中樂團前嗩吶首席郭雅志那樣進入樂團吹奏嗩吶。
濠江取經
後來機會來了!澳門中樂團向他伸出橄欖枝。這個除了旅行之外甚少遠行的家中獨子只好暫時地捨下此地家人朋友,搭船過海,去往另一個全新的城市打拚事業。「那一年真是搭船搭到頭都暈。」
如今回想,2013至2014年在澳門中樂團任職期間,工餘時還要返香港修讀碩士課程,不得不每隔數日便往返港澳,有時候完成了上午的樂團排練,便要急急趕去碼頭坐船,「某天早上醒來,甚至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
在澳門中樂團工作一年後,馬瑋謙見到香港中樂團招考嗩吶樂師,便毫不猶豫報了名,一來因為他的導師郭雅志和羅行良都與香港中樂團有過或長或短的緣分,另外也是因為他自小隨父母去欣賞中樂音樂會,見到中樂團的樂師在台上,「好像見到明星一樣」。
志在必得
馬瑋謙瘦高斯文,卻倔強,從不給自己找退路,認準方向就一直走到底。「我大概每兩年就會考一次團,一共考了三次,終於考上首席。」雖說是樂團六位嗩吶樂手中最年輕的一位,卻要擔負起領導整個聲部的職責。他直言有壓力,但不會有過多顧慮,因為樂團樂師都是愛樂同行或前輩,彼此以專業態度交流音樂,不會夾帶私心。
今年逢香港中樂團成立四十周年,樂團在9月文化中心舉辦音樂會,前首席郭雅志特意從波士頓回到香港捧場,邀請樂團一眾嗩吶樂手合奏流行歌手陳昇的《北京一夜》。眾嗩吶台上齊鳴,着實讓台下觀眾興奮不已,而馬瑋謙除吹奏嗩吶外,還現場吹奏口弦,將不同樂器的聲音特色與風格糅在旋律中。
「嗩吶其實是一件非常有魅力的樂器。」馬瑋謙如是說。在他看來,嗩吶這件樂器從民間來,不該脫離生動活潑的日常語境。在香港這座快節奏的、中西交滙的城市中普及嗩吶文化,一則需要一班嗩吶樂手主動尋求與其他樂器互動的機會,二來也需寄望於聽眾改變既定認知。
——節錄自十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