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逡巡50年
2025年4月8日

你能想像嗎?改革開放近50年來消費領域的變化,行業、企業、產品、服務……反覆運算更新令人目不暇接。哪個消費品類的品牌陣容能維持數十年不變吧?然而居然有!有圖為證——

作者簡介:雲亮,資深戰略諮詢專家,文化創意及文旅產業策劃人。曾任電視劇編劇。

自1979年評出「新八大名酒」到2024年評出「新八大名酒」,時隔45年,天翻地覆,但白酒品牌陣容第一方陣,只有一兩個老品牌你進我出輪流坐莊,幾乎不變。

近50年不變的品牌陣容,還伴生著不變的消費場景和酒文化。相對于歐美的餐酒分離,酒肴搭配的消費場景,以微醺為度,以品味為美的酒文化,白酒卻一直是餐酒一體。在以飯局為主體的消費場景中,無數次上演著論輩份排座次,按權力行酒令,以酒風評人品,拚酒量論情感的遊戲。憑酒桌上一啄一飲間微妙的役使與逢迎,在朦朧醉意中,不失分寸地以酒為媒,超越秩序與規則,以情感融化隔閡,優化距離,確立關係,甚至超越了信用與契約。

酒文化,我大中華這一歷史悠久的傳統,難道在大變局時代裡,竟按下了進化的暫停鍵?

九十年代中期,中國進入大開放的重商主義時代,沉寂多年的國內白酒市場仿佛在一夜之間蘇醒。那時,數億國人離開故鄉,投身改變國家和個人命運的大變局。從生存的地理空間到社會空間,從職業到角色,從階層到關係,一夜之間都變了。不知不覺間,改變命運成為最大的動力,驅使每個人進入新社群,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

這個特定時代,正從一個以「單位」為主體,社群關係相對固化的人情社會,向以新交易關係為重點,社群關係處於重構和流動狀態的商業社會轉型。這過程之重要且複雜,猶以商業關係重組為甚。設若我們置身歐美傳統商業環境,至少有社區提供的家庭背景、學校提供的教育背景和行業協會提供的職業背景三重資歷背書,作為建立關係的依託。即使面臨二戰之後劇烈的社會重構,也能從傳承千百年的文化中找到相應的禮儀風尚,作為潤滑磨合手段以應對陌生關係建立的窘境。而當其時中國的情況,卻是在一個「特殊時期」文化傳承的斷裂後,我們試圖重構一個以信用和契約為骨架的商業社會。與陌生人建立合作關係卻缺乏上述三重背書的情況下,就需要「熟人」作為關係鏈組織者,「飯局」作為新關係場景。而在缺乏文化傳統潤滑磨合的飯局中,相識未深的主客雙方欲高效確立信任展開合作,只能尋找某個標誌物或錨定物來鎖定「情感」和「緣份」,作為建立新關係的依託。

這個標誌物需要具備三個特徵:一是要有讓天南地北人一看即明,一試即識,有可資確認的權威性和標誌性,足以顯示誠意;二是要有可資評估的,獨特並具稀缺性的價值感,足以表達對新關係的重視;三是要有打破陌生僵局的話題性和刺激性,足以快速達成情感共識。於是,白酒作為社交標誌物的新價值,酒文化作為社交潤滑磨合劑的新使命,由此應需而生。

以傳統進化的視角看,當下的酒文化已然偏離了傳統進化邏輯。傳統的酒文化,無論在村落裡的農耕社會祭祀、節慶、婚喪娶嫁;無論在市井中的商賈江湖、書香門第、官場衙門中的祝壽慶生、拜師感恩、慶功謝罪;抑或是族群親友間的別離相聚……這些場景幾無例外的,都是基於相對持續穩定的社群關係。緣於此,「論輩份排座次,按權力行酒令」或因習傳承,但「以酒風評人品,拚酒量論情感」卻是一個重構秩序與社群關係轉型期的「變態」文化。

然而,當我們繼續追溯至遙遠的西周禮樂文明,卻發現當先民從商王朝的血祭文化中掙扎反叛,開始以禮樂宗法重構社會秩序,重組族群和社群關係時,酒文化一度扮演著在剛性的「禮」——嚴格的等級親疏秩序中協調陰陽,融合關係的角色。這就是「樂」——祭祀之後,繼以宴樂。不同等級的王侯、卿大夫與士人,開始按照周公釐定的宗法進入井然有序,彬彬為禮的新秩序;這時就需要令樂人們敲響編鐘,讓主賓們聞弦起舞,應節相和,酌以酒,佐以食,在音樂和酒意中陶然而樂,讓森嚴等級與僵硬禮儀的隔閡融化於一團和氣之中。無數酒器在青銅器中出現,昭示出酒在當時的制度與文化框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獨特地位。《詩經.小雅》中的《鹿鳴》、《棠棣》、《蓼蕭》、《湛露》、《賓之初筳》,描述的正是此番情景。這與當下社會轉型中重構社群關係的飯局中排座次,敬酒辭與拼酒量的現象相較之,品味雖顯雅俗之分,功能上別有異曲同工之妙,其內在邏輯,卻是基於人性從來需要規制張馳得當,行為方能陰陽相協的千古不變之道。

由此可見,所謂酒文化或任何一種行業與消費文化,無論其品牌包裝花枝招展,製作工藝花樣百出,消費場景花招百變,都只是表像技術層的酒文化。其背後作為社交標誌物和社交潤滑劑的酒文化,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策略選擇。而左右這個策略選擇的,一是權衡酒在生命系統中份量的價值理念——拚酒,對我有多重要?二是酒文化傳統中根深蒂固的群體意識——治世與亂世間,酒在族群社群關係中的作用和意義。這四個層次的變化相互掣動牽制,共同構成了一個時代傳統進化、再生的內理與外象。

自九十年代中期開始拚酒文化,竟然持續了30年。自2016年始,中國白酒的產銷量開始驟然下降,至今已經失去近半市場份額;與此同時,一批面向新生代市場的新品牌開始嶄露頭腳。這一轉變的內在驅動卻源於移動互聯網的興起,導致部分社交場景從線下轉身線上;同時社區、教育、職場三大信用體系日趨成熟,酒文化無須再承擔商務社交甚至信用關係建立的使命。而這些策略層面的轉換背後,是80、90後新生代的酒類消費全新價值觀——悅已為上,微醺就好!新價值理念引導了全新的酒類消費新模式。一個餐酒分離、酒肴相配,微醺悅已的低度品味時代悄然開啟,而拚酒論英雄的海量時代,已漸成記憶。也許,我們可以期待白酒與時俱進的變化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