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怕土豪  藏家收藏難
2018年2月1日

香港被視為「文化沙漠」,但其實在藝術品收藏領域一向臥虎藏龍。在香港有近60年歷史的私人收藏團體「敏求精舍」,就雲集各路高手。兩屆主席葉承耀接受本刊專訪,不但揭開了這個被稱為「富豪收藏協會」的神秘面紗,更透露了近年內地「土豪」如何「盲拳打死老師傅」。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好古物者,往往長壽,童顏鶴髮,葉承耀亦不例外。

這位皮膚科名醫今年八十有五,每天仍會於中環開診半日。藏物半世紀,八十年代末,入手明式家具。他記得當年用十萬元,已經可以買到上等貨色。俱往矣,今天明式家具拍賣,動輒上百萬、千萬,甚至億億聲。葉醫生慶幸入場早,辛苦收藏得來的家具系列,目前仍然是世界頂級。

四張摺凳

他談到最近就有件家具在倫敦拍賣。那是一套四張的黃花梨團龍紋交椅,由意大利外交官Marchese Taliani de Marchio於五十年代在北京購得。

「四張摺凳,沒有手柄,那很厲害,領事是貴族,我們稱為流傳有緒,都是好貨色。」結果藏品以529萬英鎊(約5699萬港元)成交,高出估價35倍。

說到這裏,這位明式家具收藏大家不禁苦笑:「我都有參加拍賣,但根本不是那皮!」

縱橫古玩界50年,葉承耀曾兩度出任「敏求精舍」主席,分別在1988年及2012年,他這樣形容兩個時代:七十年代拍賣興起,現在中國崛起,「世界的錢多到離譜,有錢的人可以很有錢」。

早期敏求會員左起:陶蔭承(受薪文書)、屈志仁、劉漢棟、利榮森、王南屏、胡惠春、毛文奇、招曙東、霍寶材、利國偉、徐伯郊。 (受訪者提供)
早期敏求會員左起:陶蔭承(受薪文書)、屈志仁、劉漢棟、利榮森、王南屏、胡惠春、毛文奇、招曙東、霍寶材、利國偉、徐伯郊。 (受訪者提供)

神秘組織

敏求精舍曾經被視為「有錢佬會」。新中國成立後,有見局勢動盪及經濟管制,不少外僑、華人紛紛轉移資產,達官貴人、文人騷客紛紛南渡。到了文革,民間收藏更是大量流散。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彈丸之地的香港偏安一隅,意外成為古董集散地。八十年代,香港繼倫敦、紐約後,一躍成為世界三大藝術交易中心,實有賴本地一批有財力、有地位的藏家。戰後,民間活躍收藏團體就有三個,當中以敏求精舍歷史最悠久。

1960年,銀行家胡惠春(胡仁牧)、利希慎四子利榮森及上海商業銀行創辦人陳光甫發起結社,引用《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中的「敏」、「求」作為協會的名字。敏求中人非富則貴,翻查會員名冊位位顯赫。從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會員包括董浩雲、王統元、馮秉芬、利國偉、何添及徐展堂,目前較知名會員還有郭炳湘。

有內地會員嗎?答案是「只收本地人」,原來地理很重要,「這是一個club,大家要聊到天、開到會,否則怎樣適合呢?」從前接納海外會員,目前都停止了。

每月兩次聚會,實際就是兩晚飯局,大家互通消息,談談新藏品、文物市場及外國展覽。葉承耀進一步補充:「現在香港的展覽,幾乎多到看不完!」

六十年代,舍員於開平道新寧大廈會所飯局。 (受訪者提供)
六十年代,舍員於開平道新寧大廈會所飯局。 (受訪者提供)

漫天開價

蓬勃背後潛藏着真正門檻—入場費愈來愈高。「舊時買件小品,5000港元起,現在5萬起;從前由5000到幾十萬,現在認真頂級已經過千萬。」

葉承耀年輕時已經喜歡收藏,舉凡古玉、瓷器、字畫均有沾手。然而,瓷器終究太貴,字畫太多贋品,當年他便毅然轉戰處女地,專攻明式家具,漸漸建立起收藏系列,「首先當然是喜歡,但也要看是否出得起錢才買」。

然而時至今日,很多東西都已經叫到很高價,連這位老行尊都無奈形容「古玩」猶如「股票」。「幾十年前,明朝青花最靚,清朝全部仿明,但為什麼清朝比明朝還要貴呢?就是因為清朝物件比較多,拍賣行這樣才炒得起啊!」

拍賣起來往往很易瘋狂。近幾年,圈中便不乏這類故事:拍賣場內,有一位女士踱步,她不諳古董,但見舉牌氣氛熾熱,由幾百舉到千幾,叫價此起彼落,於是湊湊熱鬧。結果一進場,大喊3000!最後一落錘,作價三倍暴升。

葉承耀形容這種現象為「盲拳打死老師傅」,行內人最怕這類「橫手」,「大陸買家有時就是這樣」。

敏求舍友麥雅理(前排右一)將藏品捐贈政府,創建巴斯東亞美術博物館。 (受訪者提供)
敏求舍友麥雅理(前排右一)將藏品捐贈政府,創建巴斯東亞美術博物館。 (受訪者提供)

金錢遊戲

中國愈來愈多收藏家,博物館動輒200多間,卻並非人人識買。「從前有位舍友(敏求精舍)Brian McElney(麥雅理),他買東西最爽,你開價33萬,他會告訴你,上星期拍了件30萬,比你這件還要美,你為什麼要我33萬呢?然後談好30萬,人家信用很好,第二天就會拿支票來。」葉承耀說這個故事,就是想道出:「識貨真是差很遠!」

中國自古都有「以文會友」傳統,文人雅士相聚切磋,但收藏家們總會留一手,「你問我們買什麼好,我們不會告訴你的。但為什麼要有會所呢?就是你要混熟那班人,跟他們聊天,慢慢就會知道,有什麼值得買、哪件價值如何」。

葉承耀有感而發:「老一輩藏家,出發點不是投資,只是愛好收藏,底線只是不蝕本。」近十年價格飆升的程度,連他都感到咋舌:「黃賓虹畫賣了500萬,很開心吧!好東西自然會升值,變800萬,應該!但5年後,變成5000萬,你賣了後,有法子不痛恨嗎?」

八十年代初,舍員於會所賞鑑田黃印章石。 (受訪者提供)
八十年代初,舍員於會所賞鑑田黃印章石。 (受訪者提供)

預測市價現時比鑑賞文物的真偽更難。以宋朝畫為例,儘管出自名家之手,然而因畫多數黑色,市場反應普遍冷淡,以往藏家少沾手;現在,市場有人賣幾百萬,你敢不敢買呢?

作為收藏界老師傅的葉承耀就坦言,自己沒有這膽量。

——節錄自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