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叔本華指出,人生如同鐘擺,一邊是痛苦,另一邊是無聊。現代人厭惡工作,退休後卻易感苦悶。前中大哲學系系主任張燦輝教授指出,惟有懂得支配自己,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2050年,AI取代大部分工作,人類變成無用階級」(Useless Class),在政治、經濟系統內再無角色,每天無所事事。這個預言,由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寫於《人類大歷史》(Sapiens︰A Brief History of Human kind)一書。到底永久失業,會為人類帶來大解放,還是失去生存的盼望?
工作求價格 不問價值
「如果人類真的變成無用階級,人將不再是人!」前中大哲學系系主任張燦輝於訪問中,開口便是這一句。「如果你問我Who are you?其實是問What are you?人死了,墓碑上會寫下生平事跡。即是,人不能只是一個概念,而是人做了什麼?」
亞里士多德說,人一方面理性,另一方面合群。「人生在世,必然透過工作找到社會位置。士農工商,沒有人是沒有工作的,家庭主婦亦是一份工作,只是沒有薪酬而已。」
可悲的是,自工業革命以來,找尋工作的意義,往往令人傷痕累累。早期寫照,是差利卓別靈的《摩登時代》,工人變成工廠內一粒螺絲釘,無聊透頂的工作令人發狂。「這是馬克思講的勞動異化,生產過程抹去人性,製成品亦與工人無關。」
時至今日,資本主義膨脹,人類出賣更多勞力和時間。「許多人求職只問價格(薪酬),不問價值。」港人口頭禪「搵食啫,犯法呀」不可謂不傳神。「但可惜勞力與價格並不相等,資本家賺到錢不一定分給工人,但是公司執笠,工人一定失業!」
經濟不景,工作朝不保夕,待遇降級,凍薪、減薪、削福利,收入永遠追不上樓價。
香港地,打工仔特別「賣力」。瑞銀集團2018年一項調查指出,港人工時全球最長,每周平均工作高達52小時。難道人人心甘情願「拜金」?想了兩秒,張燦輝回應:「香港人沒有太多選擇。」土地成本高昂,扼殺文化、創業空間,「連想開間咖啡店都付不起租金,怎不失望?」
歸根究柢,這個經濟城市向來只講GDP,不理市民是否happy。「政府沒有把人當成人!」他愈說愈有火。
退休3月最易抑鬱
工作帶來痛苦,但是走到另一極端──退休,人們又感到了無生趣,苦惱該如何kill time?「退休後,不用上班,許多人忽然覺得好淒涼!」2012年7月31日,張燦輝退休,8月1日打開電腦,電郵全沒了,一陣空虛襲來,「人一走,茶就涼。」
精神科醫生指出,退休後三個月內是抑鬱症發病高危期,高層或專業人士更屬高危族,因為自我形象出現落差,同時失去工作及社交圈子。說到底,人類太習慣被安排,沒有任務在身便不自在。正如思想家弗洛曼(Erich Fromm)在Escape from Freedom一書指出,人不懂得處理自己的生命,傾向逃避自由,「最好你幫我搞掂」。
張說,英文單字school(學校)來自希臘文schole,解作休閒時間(leisure),認為人不用為三餐發愁,就有時間思考問題,把理性發揮出來。「但現在大家放假會做什麼?行街、看戲、看電視,人有我有!早期大家喜歡去旅行團,為什麼?因為行程都被安排好了,省得自己思考。」
他續指,人的自由有兩種,一種是消極的(negative freedom),指不受別人干涉和限制的自由(free from);另一種是積極的(positive freedom),即如何實踐某些最理性、重要的欲望(freedom to)。前者是外在自由,後者才是真正的思想自由。
放棄思考=放棄自由
通往自由的竅門,是發問。他批評香港太多虎爸媽,令學生失去獨立思考能力。「大學時我常面試新生,有學生說自己鋼琴九級,但是問他喜歡哪個音樂家,卻啞口無言。原來是阿媽叫他學的。」
「當你放棄思考,等於放棄自己的自由。」自由人最喜歡問「點解」,政權視之為一種威脅。「當權者當然不希望你有太多自由。極權教育只會告訴你何謂是、何謂非,卻不是教你如何明辨是非!強權便是真理!」訪問之日,尚未發生中學文憑試歷史科試題風波,他此番話恍似未卜先知。
未懂支配自己、戰勝恐懼,人類不配擁有自由。張燦輝認為,這個時代需要更多「自由教育」,不然「無用階級」將是個詛咒。
——節錄自《信報財經月刊》6月封面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