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的故事不會被忘記」——社群藝術家二胡婆婆訪談
2024年8月29日

很久之前認識二胡婆婆(梁以瑚),一直都被她對社區藝術的熱情所感染。她現在已經七十多歲,但依然活力十足,推廣藝術服務,為社會弱勢社群發聲。這個「婆婆」對其他長者也十分關心,多年來自己也親力親為,與長者一起唱歌、跳舞、創作,能量滿滿。有她在的地方,長者們總是很快樂。

近日得知今年九月,二胡策展的《樂日久長》視藝展覽,將在「香港金齡藝術節」中舉行,當中有長者藝術家的作品。藉此機會,特地找來二胡,分享她多年來與長者在藝術中相遇、相知和共同成長的故事。

撰文:言相

文章原載於《藝術當下》https://www.artisticmoments.net/

=================================

以觀察和耐心建立連繫

可能很多人都有經驗,與長者相處,要關注的事可不少,例如溝通障礙、情緒、價值觀導致的代溝等等,都可能是大家所曾面對的情況。若與長者做藝術,又會遇到甚麼挑戰?

二胡曾經遇到一位眼睛不好的老人家,帶她去花園感受植物的香氣。但當長者試圖把花瓣放進嘴裡時,二胡必須阻止她,但亦因此讓那位長者生氣了。「之後她每次聽到我的聲音都會叫我走開。儘管如此,我們不會放棄。每週我們都會去探訪她,嘗試各種方法與她溝通。我會唱歌給她聽,用各種方法與她互動。有一次,我用一隻毛絨狗玩具碰她的手,她突然抱住玩具,稱呼它為阿妹。我們後來發現她以前養過很多狗,這成為了我們建立關係的突破口。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慢慢建立了信任。她開始願意跟我們交流,分享她的故事。我們甚至一起唱歌,唱的是她小時候學過的《耶穌愛我》。這個過程中,雖然我們沒有進行傳統意義上的視覺藝術創作,但我們創造了快樂和連結。」

「在與長者接觸時,耐心和同理心很重要。有時候長者可能脾氣不好,或者有特殊需求,都要盡力理解和配合。」

這位老人家後來過世了,二胡為了紀念她,畫了一幅這位老人家的肖像畫。在展覽中,二胡每天都用白色的水溶性蠟筆在畫上塗抹,遮蓋了肖像的臉孔,並讓參觀者以一塊沾水的布,輕輕拭去白色,讓長者的容貌顯露,象徵著與長者相處時需要的耐心和細心。這個展覽引起了很多共鳴,有一位女士每天都來擦拭肖像的臉孔。「我問她,原來她過世的母親與這位老人家的名字是一樣的,而她錯過了照顧媽媽的機會。於是她來到這裡,有機會重新做回她沒有做的事情。」

參觀者在展覽中與長者畫像互動
參觀者在展覽中與長者畫像互動

二胡認為與長者進行藝術活動不僅僅是創作藝術品,更是建立聯繫、分享故事、創造快樂的過程。需要用心去理解每個長者的需求,用適合的方式與他們互動。這樣的藝術活動可以為長者帶來快樂,也可能為他們的家人、甚至有經歷的大眾,帶來安慰和療癒。

故事的共鳴和療癒

二胡本身是在外國大學的視覺藝術學位出身,坦言自己擅長繪畫,但不懂音樂,中文也很差。為了能更好地與長者溝通,她努力學習中文、練習粵語,甚至學唱廣東歌。二胡笑說:「我學識唱鄧麗君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但老師說我的發音不標準。當初對中國傳統文化也不太了解,但為了與長者溝通,我要以學生的心態自學,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寫作、演戲,甚至出書。」她說的書是《老爹媽思廚》,是一本食譜。究竟這本食譜,與長者有甚麼關係呢?

約二十多年前,全人藝動成立之初,二胡帶同一班藝術家,與鄰舍輔導會合作,舉辦了一個為期一年的項目,名為「戲膳藝傳」。「我們去了長者中心,一開始是與長者唱歌跳舞。中心的社工很支持,允許我們每週探訪。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許多老人家很喜歡講述自己的故事。我也向他們分享自己小時候的回憶,比如最喜歡吃的食物是芝麻餅。這樣做引發了長者們的共鳴,他們也開始分享自己關於煮食的故事。我們聽到都覺得好吸引、好想吃。於是我們將長者們的故事收集起來,然後在沙田文化博物館舉辦了一個展覽。我們還製作了一個舞臺劇,劇本是與長者們一起討論產生的,是以食物作主題,串連起長者的人生故事。」

「戲膳藝傳」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劇場演出
「戲膳藝傳」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劇場演出

在這次舞臺劇演出,其中一位長者首次公開分享了自己被遺棄又被收養的經歷,關於當初一碗白粥如何拯救了她的故事。這不僅幫助她釋放了心結,也讓她的孫女更了解她的過去。

「那個長者的孫女跟我說,多謝,我現在知道我嫲嫲的心情了。我們三個抱在一起流淚,但這是很開心,我忽然覺得,這對長者來說是很療癒的,讓她放下了心頭大石。」

後來,全人藝動將長者們關於食的故事,編輯並出版了《老爹媽思廚》系列,讓長者的智慧和故事得以傳承。

《老爹媽思廚》系列
《老爹媽思廚》系列

多年前在東華三院的一個中心,二胡和她的團隊開始了一個項目,與長者一起製作服裝,扮演不同角色,並拍攝照片。「有長者講起婚姻的題目,我們一起製作了他們想像中的婚嫁服,大家一起穿上拍照。另一位長者則喜歡談論他以前眾多的女朋友,於是我們跟他製作了一些衣服,扮演他的女朋友,並拍下了照片。這些互動都很有趣。」後來這個項目促成了東華三院愛不同藝術 i-dArt 的誕生。二胡覺得藝術能夠給長者帶來活力,促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能讓我們發現每個人內心深處的故事。

「我們必須盡力運用所有我們所知道的方法來接觸長者。我們會了解他們喜歡吃甚麼,看甚麼電視節目等,從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入手,進入他們的世界。」

二胡認為,除了提供基本服務,更重要的是要保持謙卑,傾聽長者的需求,並靈活應變;服務要有彈性,也要積累自己的知識,才能在不同場合適當地回應長者的需求。這些經驗讓她深刻體會到,藝術活動不僅能夠豐富長者的生活,還能幫助他們表達自我、建立聯繫,對於改善長者的身心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

社區藝術需要足夠的時間和空間

二胡說從藝術家的角度來看,社區藝術需要長時間與社群建立關係。好像「戲膳藝傳」項目,也是需要與長者們長時間相處,長者才會肯分享自身的故事。然而在香港,因為資源限制,大多數項目都是短期的,像是工作坊或小組活動,通常只有一兩個月,很少有機會進行長期的社群藝術項目,原因可能是因為機構缺乏資金,或者社群藝術概念還未得到普遍共識。

作為藝術工作者,二胡希望能與這個社區和長者群體建立更長久的關係。「我通常會與同一群長者合作三年以上,因為建立信任和關係需要時間。雖然現在很多項目都追求效率和短期效果,但有時候我們必須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長者能夠敞開心扉。」她說,雖然這樣做會很忙碌,但實在從中學到了很多,比如學會了煮傳統菜式,了解了染布、編織圍頭花帶等傳統技藝,也嘗試學習粵曲,雖然進步緩慢,比起長者們的水平更是差天共地,但這經驗讓她更能欣賞各種藝術。二胡自問由細到大都不是能夠「坐定定」的人,要有紀律地學習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通過與長者的長期交流,她接觸到了很多香港本土文化,這些都是很難從書本上學到的。

「與長者相處時,要留意我們不是老師,而是要以學習者的心態,去聆聽長者的人生經歷。要從他們的喜好出發,了解不同時代的特點,然後一起進行藝術表達。」

有一位長者見到二胡如此尊重傳統技藝,特地製作了一個編織圍頭花帶的工具送給她。
有一位長者見到二胡如此尊重傳統技藝,特地製作了一個編織圍頭花帶的工具送給她。

二胡展示向長者學習的染布
二胡展示向長者學習的染布

多年前西貢官門水道一班蜑家老漁民,因為萬宜水庫的興建而搬離了家園,對此感到失落和不平。二胡希望讓更多人知道這群水上人的故事。於是她找到知專設計學院,介紹學生們認識這些老人家,學習漁網編織、傳統咸水歌和婚嫁習俗,然後與藝術家合作,三方共同製作了一系列作品,包括服裝、音樂、舞蹈、影片,還舉辦了時裝秀,展示他們的故事。從最初的構想到最後成果,歷時約兩年。「水下漁灣的故事」項目最後獲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發藝術推廣獎。

二胡努力將長者們的藝術和故事傳遞開去,是因為她希望告訴長者們,「你們的故事不會被忘記。」也許正是這種珍視的態度,讓老人家願意將他們的傳統技藝和故事傾囊相授。

「水下漁灣的故事」服裝表演
「水下漁灣的故事」服裝表演

西貢蜑家長者穿上自己手織漁網衣服行cat walk
西貢蜑家長者穿上自己手織漁網衣服行cat walk

與長者出席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
與長者出席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

二胡認為,社區藝術不僅是關於創作,更是關於建立關係、分享故事和實現夢想。通過藝術,可以幫助長者表達自己,同時也能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想法。雖然需付出很多,但看到長者們的變化,二胡認為很值得。

香港金齡藝術節人物訪談

「香港金齡藝術節」《 樂日久長》 視藝展覽 (9月23日至10月6日)

策展人:
梁以瑚博士(二胡婆婆)
社群藝術倡議者,香港藝術發展局評審委員。四十多年來致力推動香港、中國大陸和亞洲藝術教育。「藝術在醫院」、「全人藝動」創辦人。她亦從事學術研究,專注「藝術與認知障礙症」、「wellbeing 及藝術自療」及「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
黃金歲月中,只要能夠繼續用不同藝術表達,充滿自我生命是可喜可悅的!
今次邀請了12位不同能力的耆老!有從職場退下來重拾兒時夢想時,也有在退休後遊山玩水中,發掘到一直隱藏著的美;也有希望用不同藝術語言,在創作中和別人溝通,共享美麗!今次沒有邀請專業藝術工作者,不求完美高深,只想帶出樸實稚拙,游走在心中的純美,卑微的喜樂!

「香港金齡藝術節」由Arts’ Options主辦,領展「愛.匯聚計劃」贊助,將於2024年9月25日至10月6日在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舉行,逾百位金齡藝術家展現年齡無限界的創意和熱誠,呈獻戲劇、音樂、舞蹈表演,視覺藝術展覽以及錄像工作坊,與公眾共享藝術的真善美。

本文相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