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回報未如預期,最大的問題,可能是自己。本文漫談一下強積金,也嘗試提供一個適合最多人(若非所有人)的「萬能方法」。50歲以下,100%股票,環球分散。50歲以上,或者真的「心血少」,風險承受能力很低的話,就用「懶人基金」。基本上,就只有此兩種策略,記得不要經常轉換,不要出出入入,也不用經常看回報。
撰文:李聲揚
2000年12月,香港迎來一件大事——強積金誕生。早前適逢強積金24歲「生日」,積金局自然也要「做點事」,發些新聞稿,也就自然被外間批評諷刺揶揄。筆者無意為政府護航,強積金自然有其可恨或不足之處。但現實是,強積金的重點不是「積金」,而是「強」。除非移民,否則差不多一定要參與。既是如此,只能在此制度下盡量做好,避免輸錢(其實不難),即使輸錢也要「輸少當贏」。
話說回來,很多人對強積金的批評,是出於完全錯誤的認知,甚至是無理取鬧。批評官員,供應商(強積金受託人)或者基金經理,和筆者無關,反正可以說他們是「份糧包埋」。問題是不少人的錯誤認知,卻影響了自己的強積金配置,甚至反過來影響本身的投資。
強積金24周年,積金局的新聞發布,重點是「總資產10年增143%」,被不少人批評。批評是合理的,皆因積金局的潛台詞,不外乎是強積金計劃「成功」。可是,強積金既是「強」,不供強積金是犯法,自然肯定成功。而所謂「資產增加」,當然涉及新資金流入(也就是大家每個月的供款),以及投資回報。打工仔對於前者(資金流入)無可奈何,甚至相當反感,此數字越大,代表被人「打劫」越多。但始終是「強」,也只能忍氣吞聲。而一般打工仔,最關心的,卻是「投資回報」的部分。
本文會先討論「流入」部分:強積金的本質,是否不公義,是否益了基金經理,為何單靠強積金不能安享晚年?為何每個月的人工被人扣起?第二部分討論「投資回報」:強積金是否「廢」,投資回報是否令人失望,又可以如何提升。
為何要設強積金
為何政府要設立強積金,不外乎是人口老化,少子化,政府希望打工仔能安享晚年。潛台詞是自己顧自己,最好不要勞煩子女,更不要勞煩政府。不要晚年坎坷問政府拿錢,不要瞓街造成社會問題。
事實上,不同國家都或多或少有類似的制度,所以筆者認為強積金是「必要之惡」,此點應真的不用太多討論。
當然,香港人最鍾意和人比較,例如之前香港樓價高企,不少人難以置業,香港人愛說新加坡的積金計劃可以用來做首期買樓——但隨着近期樓價下行,就沒有人再提這個「優點」。搞笑的是,現任特首似乎想研究容許強積金買樓,可能是希望提振樓市,但卻被人批評是「推人去死」,「找人接火棒」——可見網民的意見,只是一時一樣。
至於強積金「侵犯自由」云云,筆者年少時比較右傾,崇尚自由,自然認為自己錢自己管,他日晚年潦倒也是自找,要投資要儲錢我自己會,為何要政府……
——節錄自1月號《蛇年股樓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