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自己才能改變世界 林正財:換副眼鏡就發現天使!
2021年8月18日

行政會議成員林正財醫生是許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除了在專業領域,也擔任多項重要公職。但有誰知道,年輕時他曾經自卑、迷惘,甚至一度想輕生,信仰令他換了一副眼鏡走出死蔭幽谷,世界的顏色不再陰暗,發現身邊突然多了很多天使。他寄語年輕人,想改變世界前先改變自己。

撰文:鄧傳鏘(本刊總編輯)、張婷婷(本刊特約記者)

許多人只見到別人眼中的刺,卻不想自己眼中的樑木!面對今日尖銳的世代衝突,林正財身為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需接觸老中青持份者,他強調,脫下有色眼鏡,固有成見消失後,就可以欣賞對方的長處。

林正財熱心參與社會事務,近年深受政府器重,2016年起成為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2017年加入行會,今年初獲委任可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同時還繼續擔任基督教靈實協會行政總裁。

今年踏入六十耳順之年,他笑稱,人的精神(mentally)和體能(physically)年齡,跟實際年齡不必相稱。他評估自己的精神年齡約四十歲,因為能夠和很多十多二十歲的年輕人溝通,懂得不少潮語;體能更是勝過不少年輕人,「我踩單車仲踩贏過好多廿幾歲的後生仔!」

「不要把貧窮羅曼蒂克化」

很多人總喜歡把「千金難買少年窮」掛在嘴邊,電影總把貧窮包裝成人間有情,最後來個賺人熱淚的大團圓結局,在訪問中他不時提醒「不要把貧窮羅曼蒂克化」,要體諒在貧窮困境下年輕人的徬徨。

五六十年代香港人普遍貧窮,但林正財親歷的是赤貧帶來的絕望。家中上有兩個姊姊(二姊幼時不幸溺斃)兩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小學時,做三行的父親遇上交通意外重傷,失去工作能力,子女眾多,母親打住家工撐起一頭家。窮人孩子早當家,林正財就讀小學時,要趁午間福利署職員到學校派發營養飯時,盛載飯餸回家給家人,課餘還要養豬幫補家計。

坐在寬敞的辦公室,林正財憶述小時候在新界錦田破敗泥屋內的不堪往事。「兄弟姊妹尚算融洽,但當窮到無得食時,自然有怨氣,母親辛苦養家,父親地位低微,任何人不開心都找他出氣,父親亦不願就範,有時還會發生肢體衝突。」他委婉地形容:「父親可說是家中最弱勢,亦是最悲慘的一個!」

根據政府統計數字,今日香港依然有一百多萬貧窮人口,儘管物質匱乏程度不可同日而語,但衍生出來的眾多陰暗面大同小異。

林正財寄語現時官員扶貧「不要太離地」,需要明白除了金錢外,還要協助貧困家庭建立人際關係,增加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有些人以為脫貧就是幫手找一份好工作,但其實更重要的是令到家庭和睦、人與人的關係堅實,只有這樣,遇到挫折時才有足夠承受力。」

有了信仰  突然開竅

常言知識改變命運,林正財是先有了信仰,然後有原動力追求知識,最終才得以改變命運!小學時讀鄉村小學,成績不俗,獲派九龍塘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作為一個「新界仔」,沒去過幾趟市區,中一時有次問同學:「要到哪裏買書?」同學答:「當然是旺角!」他還儍儍地問:「旺角在哪裏?」頓時成為同學的笑柄。

自中一起,林正財考試差不多「包尾」,中四被分入預科無望的文理班。貧窮、成績差、自卑,缺乏人生目標,不知活着有何意義,他經常流連球場,選擇埋堆做「飛仔」。他自嘲,當時太瘦弱,連黑社會也看自己不上眼,只能做個站在旁邊吆喝的小嘍囉。

「當時很想知道人生為什麼這麼慘!為什麼要捱!」父母沒讀過書,不能提供答案。問老師「人生有什麼意義?」竟換來對方冷漠回應:「你問我,我問邊個?」

惟有放學到圖書館翻看哲理書籍,希望從儒家、佛學等理論,尋找人生答案、生存理由,但都無所獲。二姊的離世,自小對死亡已不陌生,中二、中三時,他曾在學校天台徘徊,特別沮喪的一刻甚至想過結束生命。

之所以重提幾十年前的前塵往事,因為作為過來人,林正財希望年長的人能夠理解青少年之所以行為怪異,可能是有問題未想通。「我希望大人多了解青少年,不要把他們逼得太緊!」

轉捩點在中四上學期,有次同學帶他返教會。「聖經講到,原來人無法拯救自己,所以神要差遣耶穌來拯救我們,我覺得這個講法幾合理,因此信了。」從此人生有了方向。

「聖經叫我們要做忠心(faithful)的人,作為學生便要忠心地做好學生的本份。」於是開始發奮讀書,只追趕三個學期,會考就取得五􀀢成績,被問到如何由「籮底橙」突然變狀元?當事人也一片茫然:「我也不明白點可以做到!就像突然開竅,原本中四上學期還聽不懂老師的講課,有了信仰後便聽得明白,我也無法解釋,只能說是神跡!」之後從文理科轉讀純理科的預科課程,自修附加數、微積分,最終高級程度會考取得三􀀢。從來沒想過讀醫,但既然成績許可,便順理成章報讀港大醫科。自此人生進入大直路。

信耶穌除了令他努力讀書,亦讓他從自卑的「鄉下仔」陰影中走出來。以前不敢講自己家住錦田。有了信仰後,變得開朗,跟同學坦言自己在錦田成長,同學們的反應是:「吓!咁正!我未見過牛,可唔可以帶我去睇牛?」周末便領着同學到錦田看牛、踩單車,「很開心,他們當了我是主角!」

身邊出現很多天使

信仰恍如為他換了副眼鏡,以前望出來的世界只有灰色,心態一轉,發現老師同學都變了,原來身邊有這麼多關心自己的天使。預科那兩年,更有同學邀請他到新蒲崗家中暫住,方便溫習和上學。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原來過去的悲慘世界,是由於鑽了牛角尖自已營造的,天使一直在身旁,包括送上一頭豬,幫助一家人脫貧的嘉道理爵士;不時找他幫忙清理前庭碎石,藉詞給他一些零用錢的鄰居婆婆⋯⋯。

樂觀正面的心態往往換來意想不到的回報。大學時,參加了門徒計劃,師父是一對新加坡牙醫夫婦,給予自己很多幫助,成為啟蒙老師;正式當醫生後,在伊利沙伯醫院工作時,得到上司賞識,三十出頭已成為當時最年輕的顧問醫生;其後播道醫院的總監退休,不介意林正財年輕,邀請接任總監一職;之後靈實醫院董事會主席陳立僑醫生又邀請他加入董事會,繼而成為靈實的醫務總監,那時他還未滿四十歲。

做好自己  工作找上門

「我沒有一份工是自己應徵的,亦沒有一份公職是自己爭取的!」他的信念是:做好自己最重要,別人若覺得你適合,自然會來找你!被問到很多人抱怨懷才不遇,林正財認為,只要踏踏實實做人,正正經經做事,性格沒有明顯缺憾,懷才者怎會不遇。「如果年輕人覺得懷才不遇,我建議首先要自我完善,很多時問題不在外面,而在自己裏面!」

他舉例說,為了尋找靈實行政總裁(CEO)接班人,需要招聘見習行政人員(MT),卻發現總是差一點點,「有些很能幹,但人際關係較弱,又或是某些事拿捏得不準確。」林正財表示,CEO有別於一般行政人員,在實務上毋須特別能幹,因為有很多下屬幫他處理,最大作用是解難,解決下屬無法處理的問題,例如對內處理人事糾紛,對外應對公關災難等。

2016年靈實管理的頤養院發生院友兇殺案,當時他立即取消公幹行程,返回院舍與仝工一起面對。當時他最擔心死者家屬對院舍有負面情緒,會向傳媒指控院方。最終記者接觸到的院友家屬均對院舍作出正面評價,事件中去世長者的親屬認屍後竟然來到院舍安慰職員,反而擔心職員因事件而被責難。林正財表示,人總會犯錯,意外難以避免,「最重要是你平日的表現,日常工作良好,不單上司看得到,家屬亦心裏明白!」

抱着做好自己的心態,令林正財在人生不同階段不時出現天使,如靈實協會前執行總監、前拓展署署長聶錦勳博士,以及靈實協會前主席、前行政及立法兩局議員鄭漢鈞博士等,均成為人生導師。

年輕時交長者  年老時反之

2017年林正財收到政府邀請出任行會成員,曾致電鄭漢鈞諮詢,「第一佢鼓勵我做,否則我也不會做,第二他提醒我要謙卑、要踏實」。林正財三十多歲時,鄭漢鈞就教他要結識一些比自己年紀大的朋友,從前輩身上學習。到自己年紀大時,反而要找些年輕人做朋友,因為年長的朋友先後離世,需要補充新血,年輕人身上總有一些新思維。

林正財銘記這番話,擔任公職時經常和年輕人攀談,認為即使處理安老事務也不能只聽長者意見,因為照顧者和前線人員大都是年輕人。最近出任持續發展委員會主席,他也主動和年輕委員交流。

他從不否認世代矛盾的存在,主要成因是年輕人和長者對對方總有一些固有成見,如年輕人覺得長者長氣、固執、倚老賣老,長者則認為年輕人反叛、不能吃苦。

面對尖銳的世代衝突,他指出癥結在於雙方溝通不足,如能放下心中彼此的成見,就會發現魔鬼的另一面原來是天使。

他曾經做過一個社會實驗,將長者鄰舍中心和青少年中心結合,共用地方,會員互通。結果發現,有些長者驚奇發現年輕人沒有嫌棄自己,喜歡聽當年故事;年輕人則發現不少長者原來是band友,樂器造詣高超,大家相處融洽。

他強調,年長人士,需要有接納年輕人的胸襟!「這個世界未來是屬於他們的,放棄他們代表放棄了人類的未來!」不同世代若抱着換位思考、求同存異的心態,溝通自然較順暢。「若然這刻有事談不攏,就討論別的,例如參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人士都追求環保,環保理念一致,若政治理念不同,便先談大家方向一致的環保議題,如2035年停燃油車新登記、2050年做到碳中和等,先建立互信。」

林正財重視溝通,認為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重要的社會資本,例如同事關係好,可成為抗逆的力量;疫情下企業生意差,大家願意一齊捱,便有翻身機會。

——節錄自8月號《信報財經月刊》